事迹学习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

时间: 小龙 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雷雨》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生《雷雨》读书心得体会7篇,以供大家参考!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1】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葩,关于《雷雨》品析赏鉴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在我看来,《雷雨》更像是一部具有极其浓重的预言性质的话剧巨作。

《雷雨》是作者曹禺在他23岁那年创作的,可以说,这样一部在中国话剧领域有着标杆性质的作品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却是极其的寻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名趁早,曹禺当时或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他却做到了,他用与其年级极其不相符的洞察力和思考力,让自己的这部《雷雨》一举奠定了其“中国莎士比亚”的美誉,直至现在。

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在《雷雨》中,确实是有曹禺人生写照的影子,虽然这样的说法会被诟病为马后炮,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赏析《雷雨》,解读曹禺,也不失为另辟蹊径。

《雷雨》中,繁漪是这样被定义的,“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女人”,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在我看来,曹禺的性格,人生经历和繁漪却是那么的雷同,曹禺出身在一个外表近代实质却封建的大家庭,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甚至,有学者将曹禺纳入自由主义作家的行列,我们由此可以得见,曹禺的的确确是自由的斗士,他的《雷雨》经过无数演员的深情演绎,将自由和民主的呼喊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传递给了无数普通大众,或许曹禺受的不是“一点新式教育”,而他更像是一位领头人,是装备着新思想,用力的将旧社会的围墙砸烂的那个人。

当时曹禺极其敏感的内心世界与乱尘翻滚的.社会激烈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他的创作之灯,这盏灯又为无数人照亮了路,而《雷雨》中的繁漪虽然身处封建家庭的深处,但却能洞察其虚伪罪恶的本质,于是相继做出了反抗周朴园,与其儿子周萍相爱等一系列在当时或许在现在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繁漪用这样毁灭性的方式寻求自己的出路,极端,更多的却也是无可奈何。内心极度敏感的曹禺或许也是将自己不曾或不敢实施的想法寄托在了繁漪身上,用一种更加夸张和无所顾忌的形式表现出来,旧社会的种种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病入膏肓,唯有先破后立才是救国之路,繁漪的毁灭带动了整个封建家族在一夜之间瓦解,其中的隐喻不言自明。在天津这座承载着血与泪,中外各个方面都激烈摩擦与交融的城市,在封建与现代,新时代与旧社会边缘游走的曹禺,自然而然的对于冲破旧社会的黑暗,寻求光明这样的时代命题有过深刻的思考,而《雷雨》毫无疑问就是其思考的精华。

精品文学永远都是精品,不管创作年纪是23岁还是13岁,一部《雷雨》成就了曹禺,让曹禺在以后的60多年的人生中做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禺确确实实是尝到了“出名趁早”的甜头。

那么,为什么又说曹禺生不逢时呢?

雷雨读后感13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2】

看过话剧《雷雨》好久了,心里仍对其中的一些情节难以忘怀,当时的一些感受久久留在身体里,所以想一吐为快。

第一次了解是在语文课本里节选的文章,曹禺的代表作,强烈的冲突很激烈。后来买了书,看得很快,记得20__年12月31日,全地球的人欢庆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那时非常不屑人类的自我自娱,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看完了《雷雨》,了解了整个故事,感慨很多,不过印象不是很深了。

今年,有幸和同事们到人艺看《雷雨》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

对于大少爷和四凤,百转千回,四处找不到出路。到后来母亲隐瞒事实让他们私奔不再回来,在我看来已经是一条没有办法的出路了——有些事实不知道至少能减少痛苦让人还能活。可事情到了最后,自以为是的老爷用他的道貌岸然,让孩子们知道了事实,逼着大少爷认母亲。当“母亲”说出口,结局再也无法挽回。这话剧就像一道题,左右突击,终于找到一条有些明朗的路,最后却发现是个令人绝望的死结。

绝望,深深地绝望,让人看不到出路。就是这种感觉,压着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也觉得心里积蓄着万种苦衷却找不到出口,就这样压在胸口,实在憋闷得很。

这种绝望在繁漪身上也处处体现,就像她是绝望的化身一样。我一直以为四凤才是话剧的主角,中文系的宇哥告诉我,繁漪才是,我才重新认识繁漪这个角色。繁漪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落入这个家庭,一方面被老爷的忽视、无爱、专制控制着,另一方面,被自己对老爷的爱的索求、对大少爷爱的要求控制着,即使追随内心有所突破——可惜并不被世俗认可——另一方面又落入另一个欲求的陷阱。最后也成为压制别人的人。繁漪也曾苦苦哀求,也曾像斗兽一样反抗,却四处碰壁,突围不得。当繁漪伴随着闪电的霹雳,出现在四凤的窗口,着实的吓得我心惊。紧紧拉着旁边的人的胳膊吓得不敢看。一个可怜的繁漪,终于被内外的压迫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繁漪。

作为曹禺的代表作,话剧实在精彩,短短的三个小时跌宕起伏让观众也投入其中。《雷雨》即使作为现代的故事,似乎仍然是无解的题,除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对现今的意义又有什么呢?现在每每经典的演出仍是过去的那几出,这样精彩的新剧本很少有——属于文艺的范畴不再说。

我想这种绝望是在让人难受,其中哪些绝望是我们现在可以避免重复的?如果说那些绝望是当时社会造就的,如果说曹禺老先生批判的是当时的社会,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又如何呢?我们已经解放了什么?又被什么禁锢着?又有哪些是人们自己画地为牢,被自己的思维套牢着的?

我想,想想这些,可能我们就能够少些绝望吧。

——仅此作为《雷雨》的,也算作一个小结,暂时放下心中的情绪,继续前行。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3】

《雷雨》的题目并非多么吸引读者,的确这一题目也许仅是用于点明了时间,可令我吃惊的是,仅仅在这24小时之内,作者构思了如此精致,耐人寻味的作品,仅是以时间为题作者曹禺创造了这部白话佳作,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厚,剧情之丰富,复杂,人物矛盾之尖锐之类是无法估计出的。在这部作品面前,我感到了自己如此渺小,而只能将自己化身为作者的一位崇拜者,去细读它!

出身于旧军官家庭的作者,专制,鸦片的烟雾并没有吞噬作者,而使他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无限压抑情绪的爆发,并淋漓地挥洒出这部《雷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也许帮助他塑造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昏了心可魅惑的女人,痛悔这罪行却又不自知地犯下巨大罪孽的公子哥,这些看作复杂的关系,在作者笔下如此条条有理,细细地酝酿,不觉间将事件推向了高潮。如伪善,贪图和金钱,不惜间接残害生命,假装对鲁侍萍有情有义,却又说鲁侍萍终究是找来了,可以说,任何亲情,在周朴园这里都成了他玩弄的对象,来丰富他虚伪,做作的内心世界,如此反衬除了旧社会,专制下,人性的畸形,丑陋,黑暗,无法见人。同样的,作者也塑造了最独特的人物繁漪,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里窒息变成了乖戾,在这样环境下,她有了一颗强悍的心,尽情展现她的辛辣尖锐和魅惑。同时她雷雨般的性格也推动剧情的发展,层层叠叠,逐渐登上了高潮一幕,在旧社会下,女人心中的黑暗被淋漓地展现出来。

《雷雨》对旧社会毫无保留地披露,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代代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戏剧即为冲突,《雷雨》的冲突及叠在其中的特色中起承转合到极致。《雷雨》的戏剧中的冲突时具有夏日的雷雨特点,开始是郁闷燥热,乌云密集,继而有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丝不动,静极了,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未来得及思忖,当头。响起了一声炸雷,电闪雷鸣。达到这种效果也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的危险关系!

几十年来,《雷雨》比一代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但不失华彩,这与它复杂的人物关系,独特的背景,等因素有关,同时,对这样一部文学佳作,它还具有了不可估量的诗意!作者用词优美,独到,而又贴切,许多段落则是被别人反复吟诵,得益于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许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舞台提示,为人物塑造更加球极致,每当分析,使人物形象深深印于读者脑中,汇总而后开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4】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5】

看过话剧《雷雨》好久了,心里仍对其中的一些情节难以忘怀,当时的一些感受久久留在身体里,所以想一吐为快。

第一次了解是在语文课本里节选的文章,曹禺的代表作,强烈的冲突很激烈。后来买了书,看得很快,记得20__年12月31日,全地球的人欢庆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那时非常不屑人类的自我自娱,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看完了《雷雨》,了解了整个故事,感慨很多,不过印象不是很深了。

今年,有幸和同事们到人艺看《雷雨》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

对于大少爷和四凤,百转千回,四处找不到出路。到后来母亲隐瞒事实让他们私奔不再回来,在我看来已经是一条没有办法的出路了——有些事实不知道至少能减少痛苦让人还能活。可事情到了最后,自以为是的老爷用他的道貌岸然,让孩子们知道了事实,逼着大少爷认母亲。当“母亲”说出口,结局再也无法挽回。这话剧就像一道题,左右突击,终于找到一条有些明朗的路,最后却发现是个令人绝望的死结。

绝望,深深地绝望,让人看不到出路。就是这种感觉,压着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也觉得心里积蓄着万种苦衷却找不到出口,就这样压在胸口,实在憋闷得很。

这种绝望在繁漪身上也处处体现,就像她是绝望的化身一样。我一直以为四凤才是话剧的主角,中文系的宇哥告诉我,繁漪才是,我才重新认识繁漪这个角色。繁漪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落入这个家庭,一方面被老爷的忽视、无爱、专制控制着,另一方面,被自己对老爷的爱的索求、对大少爷爱的要求控制着,即使追随内心有所突破——可惜并不被世俗认可——另一方面又落入另一个欲求的陷阱。最后也成为压制别人的人。繁漪也曾苦苦哀求,也曾像斗兽一样反抗,却四处碰壁,突围不得。当繁漪伴随着闪电的霹雳,出现在四凤的窗口,着实的吓得我心惊。紧紧拉着旁边的人的胳膊吓得不敢看。一个可怜的繁漪,终于被内外的压迫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繁漪。

作为曹禺的代表作,话剧实在精彩,短短的三个小时跌宕起伏让观众也投入其中。《雷雨》即使作为现代的故事,似乎仍然是无解的题,除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对现今的意义又有什么呢?现在每每经典的演出仍是过去的那几出,这样精彩的新剧本很少有——属于文艺的范畴不再说。

我想这种绝望是在让人难受,其中哪些绝望是我们现在可以避免重复的?如果说那些绝望是当时社会造就的,如果说曹禺老先生批判的是当时的社会,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又如何呢?我们已经解放了什么?又被什么禁锢着?又有哪些是人们自己画地为牢,被自己的思维套牢着的?

我想,想想这些,可能我们就能够少些绝望吧。

——仅此作为《雷雨》的,也算作一个小结,暂时放下心中的情绪,继续前行。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6】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十几年后,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当着火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周朴园不爱蘩漪,他的躯壳里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着鲁侍萍的名字。

《雷雨》中没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这并不重要,悲剧早已开始,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恩怨纠缠所当然不会只有两个牺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个环节,由命运捉弄,被推进雨中,在雷鸣电闪下心碎、发疯,蘩漪和周萍之间并非是爱情,就算有伦的嫌疑,蘩漪也远远将周萍甩在了后头,她像战神一样充满勇气,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索求虚无缥缈的真爱,她忘记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就那么不顾一切地抓住了爱情,周萍是她干涸的心湖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她就这样坐上了爱情的末班车,偏执地等待未知的终点。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恐惧与恨意,所以会在深夜里独自哭泣,而周萍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丝的安慰就会点燃炽热的烈火,让自己义无反顾的燃烧,蘩漪实在是个最可怜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极限,却不知自己仓皇中抓住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软弱、无力,我怀疑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等价的,自始至终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报的爱,却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恨。

爱与恨的边缘流淌着啜泣的泪,有如许多的人,毕生在梦中追溯。

《雷雨》读后心得体会【篇7】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葩,关于《雷雨》品析赏鉴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在我看来,《雷雨》更像是一部具有极其浓重的预言性质的话剧巨作。

《雷雨》是作者曹禺在他23岁那年创作的,可以说,这样一部在中国话剧领域有着标杆性质的作品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却是极其的寻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名趁早,曹禺当时或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他却做到了,他用与其年级极其不相符的洞察力和思考力,让自己的这部《雷雨》一举奠定了其“中国莎士比亚”的美誉,直至现在。

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在《雷雨》中,确实是有曹禺人生写照的影子,虽然这样的说法会被诟病为马后炮,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赏析《雷雨》,解读曹禺,也不失为另辟蹊径。

《雷雨》中,繁漪是这样被定义的,“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女人”,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在我看来,曹禺的性格,人生经历和繁漪却是那么的雷同,曹禺出身在一个外表近代实质却封建的大家庭,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甚至,有学者将曹禺纳入自由主义作家的行列,我们由此可以得见,曹禺的的确确是自由的斗士,他的《雷雨》经过无数演员的深情演绎,将自由和民主的呼喊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传递给了无数普通大众,或许曹禺受的不是“一点新式教育”,而他更像是一位领头人,是装备着新思想,用力的将旧社会的围墙砸烂的那个人。

当时曹禺极其敏感的内心世界与乱尘翻滚的.社会激烈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他的创作之灯,这盏灯又为无数人照亮了路,而《雷雨》中的繁漪虽然身处封建家庭的深处,但却能洞察其虚伪罪恶的本质,于是相继做出了反抗周朴园,与其儿子周萍相爱等一系列在当时或许在现在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繁漪用这样毁灭性的方式寻求自己的出路,极端,更多的却也是无可奈何。内心极度敏感的曹禺或许也是将自己不曾或不敢实施的想法寄托在了繁漪身上,用一种更加夸张和无所顾忌的形式表现出来,旧社会的种种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病入膏肓,唯有先破后立才是救国之路,繁漪的毁灭带动了整个封建家族在一夜之间瓦解,其中的隐喻不言自明。在天津这座承载着血与泪,中外各个方面都激烈摩擦与交融的城市,在封建与现代,新时代与旧社会边缘游走的曹禺,自然而然的对于冲破旧社会的黑暗,寻求光明这样的时代命题有过深刻的思考,而《雷雨》毫无疑问就是其思考的精华。

精品文学永远都是精品,不管创作年纪是23岁还是13岁,一部《雷雨》成就了曹禺,让曹禺在以后的60多年的人生中做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禺确确实实是尝到了“出名趁早”的甜头。

那么,为什么又说曹禺生不逢时呢?

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