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
通过宣传和学习时代楷模,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
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2
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她刚上任时,发现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474人,贫困发生率22%,是深度贫困村。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山头,对于她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坚持深入的开展群众工作,常常脱下外套帮贫困户家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经过两个月的摸底,她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百坭村共有472户20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83人,2017年未脱贫为154户691人,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占比最高。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访了一遍又一遍,在“扶贫心得”中她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倾力扶贫,全村103户贫困户大部分脱贫
黄文秀深知群众要脱贫,增收是硬道理,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驻村扶贫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到村里开展工作后,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党员带头示范种植等方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仅仅一年时间,全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0000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另外种植优质枇杷500余亩。种植产业已经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仅2018年,就通过建立电商服务站,帮助全村群众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销售额达22万元左右,为30多户贫困户创收,每户增收2500元左右。2018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降至2.71%。
2018年,黄文秀带领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38万元,实现翻倍增收。她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百坭村获得百色市2018年度“乡村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言传身教,党员示范作用处处显现
黄文秀认识到,作为第一书记,要注重加强党支部自身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努力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此,黄文秀以乐业县开展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工作为契机,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她从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原来不积极配合村里面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两委”干部为群众办事不够主动,有时群众办事找不见人,意见比较大。于是,黄文秀从抓实抓严村干部的坐班值班制度开始,通过身先士卒率先执行,白天落实专人负责在村里接待群众,晚上与村干部一起开展遍访贫困户工作,深入群众家中征求意见、宣传各种政策等,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她把村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起来。她走访了百坭村的38名党员,充分征求党员对全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将他们划分为3个党小组,方便党员参与各类活动,并经常列席指导各小组的活动。同时,她积极将“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融入到扶贫工作中,扎实推进党建促脱贫工作,党内政治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她还组织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开展全村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百坭村2018年8月份获得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称号。
勤俭节约,把群众的家当做自己的家
黄文秀同志生活上十分简朴,不讲究吃穿,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大家对她的印象大都是生活简朴,乐观开朗。她自己生活很简朴,却对村里的贫困户非常大方,每当贫困户有困难需要她在经济上援助时,她都慷慨相助,还经常自掏腰包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对她们嘘寒问暖。她还帮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争取各项补助,让村里苦读多年的寒门学子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当噩耗传来,很多被她生前照顾过的乡亲们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说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女儿,一位好姐妹,一位真正把他们当亲人的外乡人。
舍身忘我,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3月驻村工作后,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5+2”、白加黑,从不因为节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一年到头都是埋头苦干,把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好。为了让百坭村早日脱贫,她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患重病住院动手术,她没能时时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坚毅的身影。她没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却把村里的贫困群众照顾的非常周到。2019年6月中旬,持续多天的暴雨冲毁了百坭村部分灌溉渠,村民培育好的水稻秧苗迟迟无法移种进稻田里,黄文秀内心十分焦急。6月14日是周五,黄文秀和其他村干部分头勘查后,确定了被冲毁水渠的损毁情况以及维修所需费用。大家商量决定在下周一乐业县扶贫工作会议上向领导详细汇报,以尽早帮村民解决灌溉渠修复问题。6月16日为了保护村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早点回村部署抗洪,她顾不得和自己身患重病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连夜赶回百坭村,晚上11点,暴雨越下越大,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发的山洪淹没。在黄文秀拍摄的视频中,前方的路面已深陷积水之中,黄文秀在车中进退两难。但她选择了继续前行,因为此时的百坭村也正暴雨肆虐,前方还有等待她的村民们。在途经凌云县时遭遇山洪失联,18日搜救人员在下游河道发现几具遗体,经指纹比对,黄文秀被确认不幸牺牲。
黄文秀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品德高尚、克己奉公,知重负重、坚韧不拔,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黄文秀去世后,有干部到黄文秀家中慰问,黄忠杰谢绝了慰问金。他说:“我们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些钱,村里的扶贫工作用得上。”他还说自己一定会坚强,“我现在每天都努力吃东西。虽然很难吃下去,为了让文秀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黄文秀同志的父亲说:“我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欣慰,她为党的工作而牺牲,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为她骄傲。”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3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副县长(挂职)。2018年12月,他主动请缨,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挂职,千方百计引进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华池县整体脱贫,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2021年1月8日,邱军同志不幸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邱军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邱军同志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从美丽富饶的安徽来到山大沟深的华池,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肩负着扶贫的使命和担当。他坚信“贫穷不应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一定要为华池做点什么”,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诠释着“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为新时代“南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最好的注解,也为青年一代践行“南梁精神”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面向群众、忠诚为民。他坚持“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走访了200多户贫困户,掌握了一手资料。每天奔波在大山深处,穿梭在群众身边,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发展,问医疗、问教育、问群众收入,思考群众的困难,琢磨着发展的方向,对扶贫事业无限热爱,对老区群众充满感情,时刻践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坚守信念、百折不挠。“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背井离乡,克服饮食气候的`不适应,心存感恩,任劳任怨;几番走访,数次调研,面对质疑,不被理解,依旧埋头苦干;坚持兴教扶智,斩断穷根,为贫困学子开展助学活动。他用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让青春在革命老区里绽放,让激情在脱贫攻坚中迸发,让热血在嘘寒问暖中流淌,诠释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立党为公、顾全大局。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邱军主动请缨,牢记宗旨,以身作则,担任了城壕等乡镇的包片领导和城壕镇包乡领导,寒来暑往,来日方长,义无反顾地去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群众排忧解难,经受住种种严峻考验。他用一心为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求实开拓、敢为人先。他因地制宜,锐意创新,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企业与农户共同的利益连接机制,让“牛产业”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实地调研,倡导沙棘产业生态扶贫,带来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开展群众技能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打造电商平台,加快土特产发展的步伐。“心激荡,来说唱,脱贫攻坚暖庆阳。放眼望,干群忙,革命老区迎曙光……”点点滴滴的收获中,都有他求实创新的身影。
党的事业百炼成钢。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邱军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在“南梁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战胜艰难困苦,不负韶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4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初心不忘、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最全面的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5
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 “神器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会种庄稼的农民朱有勇,好生了得,人称“农民院士”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初心不忘、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他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朱有勇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朱有勇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我们更应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学习朱有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境界。朱有勇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让农民过好一点”,一句承诺映照一位共产党人的一辈子、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要向朱有勇那样,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埋头苦干的敬业奉献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他“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在偏远的村寨一待就是5年。他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多的“农民院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朱有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敬业奉献见贤思齐的新时代标杆。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6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他们有的爱岗敬业;有的无私奉献;有的奋勇担当;有的舍生取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和平时代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威胁、危险无处不在,只不过在危险到来之前,有人在为我们赴汤蹈火。和平时代自有和平时代的英雄。
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模范,正是因为他们冲锋在前,才护卫了一方的平安与净土。四川凉山的消防英雄,面对突如其来的森林大伙,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他们是勇敢的森林卫士,是英勇的消防战士!扫雷英雄杜富国,危险面前,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如此铿锵有力!他用血肉之躯挡住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军人,是一名为百姓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的子弟兵!
伟大中的平凡。有的人看上去光鲜亮丽,却也时刻秉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多数人看到了眼前的耀眼与成功,而更加珍贵的则是他们背后的坚韧与毅力。一句话说的好,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千差万别。同样,伟人之所以有所成就,他们对自己的.磨砺与付出也是与之成正比的。只有千磨万击还坚劲,才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与勇气;只有不畏严寒和酷暑,才能拥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好画卷。
平凡中的伟大。有的人看似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劳作,为了祖国“大家”的和谐,也为了个人“小家”的幸福。凌晨一两点的街道,有人每天打扫清洁,为的是生活环境整洁;凌晨三四点钟,早点摊已经开门营业了,为了生计,也是为了早起上班来不及吃早餐的人们能够吃上热腾腾的早餐然后准时上班;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他们却在每天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不辞辛劳,忠于职守;他们的工作也许繁忙、劳累,却从不吝啬对陌生人报以微笑。他们是特殊的,却也是普通寻常到极致的,他们每天重复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断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时代楷模,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庆幸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敬佩着那些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而负重前行,保驾护航的所有人!因为他们,我们才感觉到安宁,因为他们,我们才没有后顾之忧,更因为他们,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感恩在路上拼搏的他人与自己,只因为彼此的奉献,才有了彼此的成就。
祖国妈妈在她70年的韶华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祝福我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也祝愿大家庭里面的兄弟姐妹们更加团结友爱!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7
李双良(1923年9月至20__年12月16日),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
1983年,李双良主动请战,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占地2.3平方公里的渣山搬掉,累计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还自创设备,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创造出很大经济价值。
此后,他又带领职工在原地建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大花园。他的贡献,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
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当代愚公”。他的精神不仅对太钢职工,而且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8
孩子称她为“云朵妈妈”,家长喊她“秒回校长”,同行叫他“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为青少年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面对在改革潮头、黄浦江畔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吴蓉瑾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9
谢军,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谢军与北斗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工业,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04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卫星研制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0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1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x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x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__年秋,20__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2
为进一步宣传和学习王红旭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
20__年7月7日,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师德专题会议。
会上马书记传达了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哈尔滨市教育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详细讲述了王红旭舍已救人的'事迹。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__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一级教师。
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3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4
x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故乡植树造林。18年绿化荒山18000多亩,植树200多万株,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这两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险期,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张连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员一同在林间巡查。张连印的故乡x省左云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常年受风沙侵袭。为了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退休后的张连印没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乡,立志让左云县绿起来。
可听说当了将军的张连印退休要回家乡种树,乡亲们并不相信。面对质疑,张连印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种的1万棵树苗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他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终于使沙化土地栽下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20__年,张连印被确诊为肺癌中期,随后几年,又相继查出脑梗、肺癌骨转移等多种病症。面对疾病的.折磨,张连印没有畏惧退缩,范文写作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
十多年来,他通过不懈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没有终点,为了唤起全民绿化意识,张连印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先后为省市县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企业作报告200多场,他还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务工,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荒坡荒地增绿。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篇15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x省原x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八十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