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时代楷模 >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

时间: 金浪 时代楷模

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你是否在寻找“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

黑鹰山供电所位于内蒙古电网最西端,被称为“生命禁区”。2008年至今,先后有37名员工在此接续奋斗,该供电所现有员工6名,平均年龄35岁,担负着黑鹰山地区3.3万平方公里内1001.84公里输配电线路运维以及周边军、企、民、警约105户900余人的电力服务工作。

饮苦水战黄沙建电站

2008年之前,黑鹰山地区没有网电,居民用电需求都靠柴油发电解决。2007年,为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内蒙古电力集团、额济纳旗政府决定共同出资在这里建设一座110千伏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彻底改变黑鹰山地区依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当年8月1日,110千伏黑鹰山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第一批电力人进入黑鹰山地区,在这片广袤戈壁上播种希望和光明。

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苏依勒图作为配网工程的行家里手,主动请缨参与到工程建设一线。时值寒冬腊月,他带着21名施工人员在活动板房里住了3个月,喝着井水,顶风冒雪、鏖战沙尘勘测现场,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2008年3月13日,变电站建成投运,黑鹰山地区亮起了第一盏“长明灯”。

坚强电网守护戍边荣光

算井子、马鬃山地区位于额济纳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在2016年以前,当地的牧民、企业、边防哨所只能靠煤油灯、蜡烛、风光互补发电照明,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黑鹰山供电所决定通过架设线路、栽埋电杆的方式为那里通上网电。

2016年下半年,算井子边境派出所通电工程正式开工,施工人员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架设了长达90.7千米的10千伏配电线路。随着一声“合闸送电!”的指令下达,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灯亮了。至此,派出所结束45年无网电的历史,正式迈入“网电时代”。

电力服务进万家闪“最亮的光”

牧民哈斯础鲁和妻子在黑鹰山地区生活了几十年,2016年底家里也通上了电,自此,夫妻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事业从最初的几只羊羔、两峰骆驼发展到今天的畜牧业大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黑鹰山,京新高速全线贯通,值班员结束了换班走搓板路、300公里走6个小时的历史。2021年,巡站机器人入驻黑鹰山,黑鹰山110千伏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驻扎”在黑鹰山的日子里,蒙电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践行着对戈壁、对光明的承诺。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2

关慧明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J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他负责的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用三年时间实验试种国产胡萝卜。就在前几天,“中誉1749”终生覆膜智能节水试种成功,从1亩用水200多吨减少到90多吨,节水50%以上。同时,生长期缩短了15天。关慧明还通过直播的方式,为农民远程“把脉问诊”,为农民耕种推出了一系列线上科技指导服务。

关慧明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在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当中,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奋战在一线的人,我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任务。”

同获荣誉的还有北方联合电力锡盟风电项目组,这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团队。他们用两年的时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让363台风机扎根锡林郭勒大草原。在遍布火山岩的土地上,创造出陆上风电场建设的奇迹。他们优化设计,节约了草原用地,最大程度保护了草原生态。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3

3月18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主办,市委宣传部、市交通运输局承办的“北疆楷模”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走进我市。

报告会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宣读颁奖词、现场宣讲、对话访谈等形式,从不同视角讲述了“北疆楷模”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

报告会上,马文刚、丁丹、高东花、姬越、赵永峰等5位宣讲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情讲述了雷锋车队队员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现场气氛热烈,赢得阵阵掌声。

据了解,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成立于2007年7月。16年来,车队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治安、____等各类事务,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树立榜样力量。今年2月27号,车队党总支被授予“北疆楷模”称号。

“通过巡回报告会,希望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个人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去,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马文刚说。

集宁区雷锋车队队长孟建军说:“今天听了报告会,我深受鼓舞。作为队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带领队员向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学习,把雷锋精神践行到实际工作中,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乌兰察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高二实验3班的王雨辰听了报告会,感触颇深。她说:“榜样就在身边,这些叔叔阿姨无私奉献的精神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未来,我将以榜样的力量为指引,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传递雷锋精神,为社会作贡献。”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4

“从18岁到80岁,为了一个绿色的梦想,你筚路蓝缕,当起‘塞上愚公’,不信天,不认命,苏木山写就了你的传奇人生,种了一辈子树的你,就是一棵青山不老松,伟岸挺立,坚强不屈。”这是给“北疆楷模”董鸿儒的致敬词。

“我就是种了一辈子的树,没有那么伟大!”董鸿儒的儿子董存战介绍,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确切说是一名种树人。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鸿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用责任担当扛起了绿化荒山这杆大旗。

1958年,18岁的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早晨背着行李出发,傍晚时爬到了挂在半山腰的护林站。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一口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他当时的全部生活家当。

“这是父亲第一次来苏木山,这一来,就是一辈子的守护。”董存战满怀崇敬之情道。

从1958年5月到1960年5月,父亲和林场工人对苏木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察,每天平均在苏木山行走50多里,两年共走了36500里,苏木山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壑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2023“北疆楷模”事迹简介精选篇5

董鸿儒,男,1939年出生,退休前担任兴和县苏木山国有林场场长,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从1958年5月到退休前的42年间,董鸿儒从没有离开过自己所挚爱的造林绿化战线。现在,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形成壮阔的绿色海洋,是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场,据专家估算,苏木山林场生态价值达36亿多元。董鸿儒用辛劳的一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的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

走进苏木山,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秃岭。1958年,18岁的董鸿儒刚参加工作担任护林员,就提出设立林场植树造林的建议。到河北省考察后, 他背回80多斤华北落叶松,开始6年的反复试验试种。1964年秋天,800亩华北落叶松试种成功,成活率达到90%以上。苏木山大面积绿化种植就此开始。双肩勒出血,手上磨出泡,董鸿儒没日没夜守着苗圃,最后把家安在了山上。如今,苏木山从1个林区发展到5个林区,3000多万棵落叶松布满山坡。

3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