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时代楷模 >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

时间: 金浪 时代楷模

好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坏事,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那只是平常人,好人是“利他主义者”以及利己又利人的公益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5篇),欢迎大家分享。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篇1】

疫情中的“逆行者”

去年年末疫情期间,田东升带领法院干警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流调排查、联防联控、下沉社区等任务。新城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孙冠表示,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时间里,每天一大早就能看见,田东升不是在组织干警出发值守,就是嘱咐工作人员做好消杀工作,这个忙碌的身影一“晃”就是几十天。

那段日子里,属于新城区法院值守的小区有多个“三无小区”(没有物业、没有保安、没有门房),田东升第一时间火速投入到疫情防控最前线,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动员群众进行核酸检测,一栋一栋楼宇进行排查,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总共登记排查上万户居民。

去年12月下旬的一个冬夜,寒风凛冽,西安城区气温已降到零下7摄氏度,田东升与流调专班赶往确诊人员曾经活动的风险点位及居住封控小区,现场协调组织召开专班会议进行详细分工,带领专班对相关人员进行逐一梳理问询,确保密接及次密接人员不漏一人。东方破晓之前,他和大家一起圆满完成了群众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任务。此时,专注于工作的他才感到,手脚都已冻得有些僵硬,连摘除口罩这个简单的动作都有些吃力。

在那段时间里,田东升做到了24小时全时在线,吃住都在单位,办公室那张窄窄的沙发,就是他晚上休息的地方。面对这一切,朴实的田东升就一句话:“我是老党员,必须多担当。”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篇2】

不忘初心的“领航者”

在政治部的一次交流会上,田东升向干警们分享了他的业余读物《之江新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多读书,修政德》,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

在新城区法院党组坚强领导下,作为院政治部主任,田东升积极推动新城区法院“六个院”建设(政治建院、业务强院、团结治院、活力兴院、文化融院、幸福在院),不断促进全院党建引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提升全院干警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工作中,田东升积极谋划建立“学习型”法院,定期组织发布党建提示单和“法院学习日”的学习篇目,旨在教育引导全院干警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微党课、主题演讲比赛、__知识竞赛、优秀征文展播、读书分享会……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缓解干警审执压力的同时,也让干警补足理论养分、积蓄奋斗动力。

此举深得法官干警们喜爱,他们纷纷表示:“审判工作繁重、琐杂,每周四下午的‘法院学习日’既放松了身体,也放松了心情,还能学习到新知识,真是一举多得。”

2021年至今,田东升还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1周年为契机,组织全院干警赴葛牌镇纪念馆、扶眉战役纪念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等红色基地开展实地学习,举办英模事迹报告、女干警讲述__故事、“重走革命‘长征路’推进建设‘六个院’”等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全院干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在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中,田东升带领干警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田东升还以“从英雄榜样中汲取力量”主题为党员干警上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接受了心灵净化和洗礼的法官干警们至今还对这一幕津津乐道。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篇3】

无微不至的“贴心人”

身处政治部,田东升总在思考,如何将“让党组放心、干警满意”的工作宗旨融入日常工作,如何将政治部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田东升便从细处、微处着手,组织开展了新城区法院第一届“健步走”活动,虽渐入凛冬,法官干警们却洋溢着满满的热情踊跃报名参加。干警们表示,这种活动让大家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期待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大家的业余生活更精彩。

田东升也十分关注倾听法官、干警们的呼声、把握干警的思想脉搏、了解干警正当意愿,倾心尽力地为干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对全院干警的基本情况“烂熟于心”,是新城区法院的“活档案”。

随着法院退休法官干警数量的不断增加,田东升积极探索建立了退休干部“一信一单一书一谈话”关心关爱制度,即:为每名退休干部送去一封“感谢信”,发放一张“温馨提示单”,签订一份干警离任离职承诺书,组织一次面对面谈心谈话。以这种温暖贴心的形式营造了对外暖心、对内温馨的浓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田东升还推动建立了新城区法院离退休党支部活动中心,充分丰富了退休党员干警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退休党员干警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了离退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西安好人”田东升,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绩实效助推新城区法院高质量发展。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篇4】

张伟伟,女,198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江南街道长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22年3月初至今,面对疫情复杂严峻的形势,她带领社区党委的工作人员连续30天在吃住在社区,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带领社区干部攻克疫情暴发以来的各种难题。2020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评为2020年度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舍小家 为大家

疫情期期间张伟伟爱人确诊,她只能嘱咐一句“按时吃药、别着急”;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只能让13岁的女儿独自到隔离点隔离,女儿坐上转运车,小小的身躯关不上转运车的门时,她着急地想上前去帮一把;女儿确诊了,发烧头痛,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只能匆匆嘱咐丈夫一句“你在舱里一定照顾好孩子”,转身她又要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作为一名社区书记,她只能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化作继续奋战的动力,她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因为辖区还有2530个家庭、4512名居民在等待她的守护。

勇担当 送温暖

长江社区下辖8个居民小区,其中7个小区为老旧小区,如何解决好辖区老年人口多、老旧小区多、困难群体多“三多”问题成为了防疫的关键。疫情以来,她在强化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启动疫情临时应急运行机制,确保每名干部既能兼顾网格全面工作,又能分别牵头负责核酸检测、重点人员转运、消杀、生活保障、物资发放、数据报表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效、运转高效。同时对整合社区干部、包保部门、志愿者等力量,实行AB岗管理、双网格机制等,防止因干部减员出现运行不畅问题。张伟伟不仅有谋,还有勇。防疫工作,她领着大家做;遇到危险,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她主动把转运的活担在自己身上。转运工作经常要连夜进行,而且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复杂,她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工作,遇到不想转运的居民还得听着居民的责骂,但她总是笑脸迎人,耐心解释。居民真遇到转运困难的时候,她总会第一时间联系街道协调沟通,让本来患病的居民心里得到温暖。一天高负荷的防疫工作,在转运等待的时候,张伟伟靠着凳子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接着干白天的活;在接到辖区一名高龄老人需要转运的通知后,张伟伟第一时间赶往老人家中,耐心地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穿上防护服,安抚老人及其家属情绪,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别担心,有事给我打电话,我一直都在。”

小妙招 解难题

长江社区全辖区共有190个单元,其中162个单元属于弃管,给消杀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完成。”张伟伟想出一个妙招,她发现楼上的居民下楼时总担心楼道感染,于是决定把这种精神压力转化成消杀动力。她给顶楼居民发消杀用品,让他们加入消杀队伍,负责本单元消杀工作。顶楼居民在下楼参加核酸采样的空隙,由上至下进行一遍消杀,采样结束返回,利用上楼时间,从下到上再消杀一次。这样一举多得,既可以增强消杀效果,又减少了人员不必要流动,还让上下楼居民有了安全感,更大大减轻了社区的消杀压力。不仅如此,张伟伟还号召顶楼居民将配比好的消杀溶液倒入下水道内,从而达到楼道、管道全面消杀效果。在她的感召下,社区已经有130名居民志愿者、居家干部加入到小区防疫工作中,他们不仅能够完成消杀任务,甚至承担起本单元和小区的垃圾清运、物资运送、核酸检测、小区巡逻等多项任务。

“妈妈,我冷!我头疼!我想你!”晚上12点,刚刚连夜转运完阳性患者,张伟伟听到电话里的女儿的哭声,这位连续数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抗疫一线的铁娘子,再也忍不住崩溃大哭。张伟伟说:她有两个念头:疫情消散,大家平安!

2022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篇5】

朱联明,男,54岁,浏阳市社港镇人。1987年从浏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扎根大山深处,在偏远山区教学点工作,一干就是34年。从2011年开始,他一人一校,独自守护地处湘东罗霄山脉深处的浏阳市社港镇日清小学,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用知识点亮山里学生娃的梦想。2003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个人获评“湖南好人”等荣誉。

为了3个学生,他一人守望一校

1987年,朱联明回到浏阳大山深处乡村学校当了一名老师,1997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又调到学生稀少的日清小学。因学校条件艰苦,至现在还剩一男二女3名二年级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了,我也要把他教好!”曾毕业于日清小学的朱联明毅然承担学校所有工作。语文、数学等10门课程每门他都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认真备课,课堂教学专注全面,对3人教学与教30人无异,他的信念就是要将教育做得最好,对得起自已的良心。多年来,他带教的四年级数学统考全市第一,连续十多年教学质量在学区名列前茅。他还通过自学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

为了照顾学生,他一人多个角色

朱联明既是校长、老师、校医、心理辅导员,还是采购员、环卫工、保安、绿化员。即便是寒暑假期间,他还要随时返校查看水电、校内外安全,还有基建项目的实施监督等等。每天他除了教学外,早上一到校就打扫全校3600多平米的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中午给学生做饭、夹菜、舀汤。放学后,他上山拾柴火、擦地种菜。为了改善教学环境,2012年他协调教育基金会新建了卫生厕所、标准围墙,教学楼顶彻底翻新;2013年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出资新建了学校食堂,硬化了所有地面,加固围墙,更新电路;2019年协调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在他的努力下,日清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了开展现代化教学的条件。

为了学生安心上课,他将学生当成自己孩子

2021年下学期,一名女同学小腿骨骨折,不能独立行走,父母想让她在家养病,朱联明知道后,担心小孩缺课太多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几次上门劝说他们同意让她到校上课,为此,他连续20多天,在学校内背送她行动,有时他一人不方便,便叫来另一个女同学帮忙,通过他的辛勤付出,这名女同学没落下一堂课。朱联明充满爱心,2008年得知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他协调志愿者资助她至18岁的所有学习费用(每年3600元)。2020年在他班上唯一的一名男同学哥哥得了脑瘤,家中花费了60多万元,生活困难,他多方寻找资助,给他家送去了1000多元,孩子家人很受感动。

朱联明数十年如一日,在山区默默坚守、辛勤耕耘,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点亮了一只“烛光”。他曾朴实地说,不管这个小学将来关与不关,他都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尽全力把任务完成好。

2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