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文创联盟学术分论坛:区域发展与特色文创
李敢(浙江工商大学)在题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型研究:融“红色生意”于“红色创意”》一文中提出融“红色生意”于“红色创意”。运用彼得森等人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六面体模型,借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只手理论,对六面体变量重组成技术、法律法规、职业生涯、市场、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六个方面。以红色电视剧产业为例,提出红色电视剧产业可以视作国内电视剧产业的一个缩影,具有弘扬主旋律的功用。同时提出“红色生意”太多,“红色创意”太少、目前红色产业发展过度商业化、社会及政治效应欠缺丰富性等问题。他提出未来红色产业转型当走向着重于社会意义生产的中国品牌发展路径。
黄玉蓉(深圳大学)在题为《创客集群特质的形成要素及社会影响》讲演中认为在李克强总理参观柴火空间到双创运动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创客空间具有三大区域分布的特征:首先是华北地区充足的原材料供给;其次是长三角地区技术上的优势,沿海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及珠三角地区充分的原材料供应链,丰富的互联网企业和信息人才数量。此外,用电子创客、教育创客以及孵化性的平台创客、车间型创客空间的例子说明了开源硬件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创客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全球到中国的创客运动体现出一种燎原之势。认为创客集群能形成的要素包括氛围、空间载体等。创客志在颠覆和重塑制造业。创客将新创意带入传统创造业,促进全面社会转型。微创新大行其道,创客的创新行为有助于更多微小企业成长起来。创客运动改变教育,培育将科学技术和公益结合到一起更具创新性、效率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张佑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题为《文化产业对西安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中提出,首先结合上海市金融中心,北京经济中心,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定位于代表我们东方的文化的文化中心,它的目标是1千万人的大都市。其次例举了大唐芙蓉园、大明宫等成功案例,以曲江模式为中心,在周边发动文化产业,也可以把房地产等行业也带动起来,推动西安城市转型。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西安城市产业升级、带动餐饮、服务、交通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促进城市消费结构的优化,成为西安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西安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等几点说明西安在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转型的可行性。人的理念,人的素质在提高,消费层次也在提高,这些都促进了城市的人力资本的提高。西安动漫、游戏、影视等人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更有助于促进西安城市的对外开放。
周建新(深圳大学)在题为《族群的文化战略:族群性与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提出,客家族群的独特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多;二是广泛分布于国内17个省和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有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如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翻译、民居建筑、各种风俗习惯等,使得客家文化类型丰富;四是具有突出的群体性特征,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越离散,某种程度上越认同。被称为东方的犹太民族。在闽南强势的族群下,客家族群隐而不显,是“隐形族群”。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选以后,选民作用逐渐凸显,台湾客家文化有一个大规模且持久的复兴过程。桐花并不是客家人所特有的,为什么在台湾桐花被视为独特的文化特征,称为当地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因为客家人的认同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秦宗财(安徽师范大学)在题为《城市居民本土戏曲文化消费提升研究》的讲演中提出,国家提出打造特色文化资源的文化强省战略,安徽戏曲文化资源尤为丰富。从大众消费视角来看,提升戏曲文化是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庐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它有很强的典型性。但庐剧市场发展状况还不够。通过大众对庐剧认知度的调查,相关服务的市场认可,对庐剧产品的消费度情况、消费心理预期得出结论,大众对庐剧文化认可度不高,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庐剧的认可和接收途径有限,庐剧表现形态和产品形式也不符合大众需求,文化产品制造和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因而提出从内生动力、外生动力两个方面建设城市戏曲文化生态圈的构想。
屈燕妮(内蒙古财经大学)在题为《加强草原文化开放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草原文化倡导崇尚自然,践行文化,恪守信义,是中华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黄河、长江文化组成中华文化三大源头。草原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树立积极形象,扩大影响力。草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挑战。加强草原文化建设首先要增强自信,提升影响力;第二,要深化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与其他文化对话沟通,和谐共处。;第三,要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增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知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合作机制的创新。第四,要强化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培育国内文化市场,使百姓真正受益。
李艳霞(河南教育学院)在题为《生态美学对构建农村文化产业的审美关照研究》讲演中提出,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词汇,文化产业在构建过程中出现了审美趋同化的一个问题,比如千村一面。对农村自然风景开发的审美观照而言,农家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其回归自然,在物质生活富足情况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把文化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河南太极拳文化作为焦作特色文化产业,作为首批非遗,有非常大的价值。国内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在焦作的推广主要还是太极祖祠、太极博物馆建设、太极文化园建设来弘扬太极精神。太极也可以作为一种意向推广到全球。今天,焦作太极拳申请“共享太极,共享健康”的吉尼斯主题,把现代人很多追求的养生的东西融入其中。如何真正把太极引入我们老百姓生活之中,带入背包背回家,也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希望得到大家帮助的问题。
何圣捷(厦门理工学院)在题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福建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演中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福建文化产业要利用和保护好现有文化资源并推动文化创新与转型,抓住2025战略机遇,打造“福建制造”,转变为“福建创造”以及“福建智造”转变,同时也要实践沿途国家与地区的金融创新,研究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在面临这些机遇的同时,制约福建的发展因素也还存在。一是文化输出能力较弱,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习俗理解上的差异形成的文化折扣现象;二是文化产业项目缺乏有效引领等问题。因此,提出需增强海丝研究学术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上的学者交流,达成国际意识。同时要提升水下考古水平,对海丝文化进行影像化等活化方式进行传播。
徐淩志(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在题为《创意与生态,家居设计新趋势》讲演中,非常注重环保与生态。通过2015米兰世博会生态设计提名奖案例,将拆迁的上海滩百年老屋保留下来,老屋材料再利用,将上海滩老屋的前世变为生态与创意的今生;创意面具秀是全世界一个创意秀的活动。通过将废旧纸张回收、打压、变形制作而成成本几毛钱的面具,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进行面具制作,并通过面具秀得到的面具进行再创作。通过废物利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环保、低碳、生态,可利用。
洪长晖(浙江传媒学院)在题为《落地与出海:从理论到实践的区域文创产业发展》的讲演中认为,从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到麦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意味着一个重大的理论转向。在竞争优势理论指导下,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因此试图以波特的“钻石模型”考察(对比)两岸不同的文创产业发展因素,为具体的因应措施选择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和技术型人力资源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禀赋资源要素。从钻石模型入手,审视生产要素的集聚与供给、需求与刺激、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产业结构等四个不同的要素编织成一张产业发展的网络,可以探视出不同区域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从人才到企业的可能性路径。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院长张伟主持了会议。
济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学院江奔东老师对十位嘉宾的演讲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议:李敢老师运用彼得森等人的六面体模型,提出融“红色生意”于“红色创意”;黄玉蓉老师认为创客将新创意带入传统创造业,促进全面社会转型;张佑林提出西安在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转型具有可行性;周建新认为,客家族群隐而不显,群体越离散,某种程度上越认同;秦宗财从内生动力、外生动力两个方面提出建设城市戏曲文化生态圈的构想;屈燕妮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和文化认知度,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李艳霞指出农村自然风景开发的审美观照而言,农家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其回归自然,在物质生活富足情况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把文化和自然联系在一起。;何圣捷从一带一路背景指出要把握机遇,要从打造“福建制造”,转变为“福建创造”以及“福建智造”转变;徐淩志非常注重环保与生态,通过废物利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环保、低碳、生态,可利用;洪长晖以波特的“钻石模型”考察(对比)两岸不同的文创产业发展因素,为具体的因应措施选择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同时总结出此次分论坛选题实际,研讨接地气,立意高远,步伐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