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文创联盟学术分论坛:文化记忆与创意产业
尹德刚(澳门大学)在题为《文化记忆与创意产业的互动》的讲演中提出,发掘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创意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澳门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极发掘文化记忆宝库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发掘过程中需要各尽所能,有创意,别开蹊径。
成乔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题为《文化产业当前发展中零和价值对偶范畴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文化产业当前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其个性化的零和价值对偶范畴体系:五组零和价值对偶范畴构成文化产业水车转轮式的零和价值对偶范畴模式。其中商业经济的五个范畴呈现价值量增加(正价值)的趋势,相对的是文化精神的五个范畴呈现价值量衰减(负价值)的趋势。这是文化产业当前发展最大的瓶颈。
王九成(中国戏曲学院)在题为《从<漫画红都>到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一文中提出,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如何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对老区人民生活至关重要。同时对传承红色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红色文化传承的对象,正好也是文化产业的消费主要群体——青少年。现在的00后是看着动漫长大的,因此以动漫形式展开,应该不失为好形式。
周逢年(中国计量学院)在题为《杭州西溪湿地:民俗文化视阈下的媒介意义》一文中提出,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悠久,不仅有天然之美貌,还有民俗文化之内涵。历经千百年积淀和发展,形成如今集城市文化、农耕湿地、湿地文化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本文试图以西溪湿地为媒介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历史性实证考察,来阐释杭州西溪湿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意蕴,为杭州打造国际性旅游城市和跨文化传播增添一份佐料,打造继西湖之后又一张文化城市名片,塑造杭州是一座融人文和天然景观为一体的身份认同。
周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题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困境的若干思考》的讲演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产业化角度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探索中,仍然存在着产业化开发者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遗产长远发展性和文化整体性地情况。
李嘉曾(澳门城市大学)在题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导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讲演中提出,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口号以来,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和政府施政的指导思想。从世界范围看,创新的概念和思想起源于一个世纪以前,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新与创造力开发已经形成当今时代的世界潮流。国家创新驱动的基本任务在于五个“着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导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开发方针应当注重以下五个相应环节,即:社会创新、自主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与合作创新。同时,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进行冷思考。
朱锦程(江苏师范大学)在题为《转型时期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治理范式的构建研究》的讲演中提出,转型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将面临新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的治理范式亟待加以确立,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社会治理。朱教授从文化产业治理范式的构建依据入手,将文化治理界定为一种基于文化产业场域的新型治理模式,是社会治理创新性与文化产业治理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其次,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治理范式的制度框架。最后,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概括了我国文化产业治理范式的构建思路。
王俊生(辽宁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大连市金州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在题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自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我认为创意、创业、创客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走进百姓,改变世界,打造强国的主要方法。其中,创意是根、创业是桥、创客是魂,三者必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与时俱进研究“时”,要坚持不懈探索“进”,要把握趋势讲究“道”,这样必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从“速度”向“效益”、“质量”转变,开创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春天。
王玉(济南大学)在题为《传统都市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探析》讲演中提到,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发达,移动网络的普及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行业面临新媒体的极大冲击,尤其是对都市报业的影响,表现在报纸发行量的锐减以及广告商广告投放量的下降,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端产品争相抢占市场份额,传统纸媒的受众群体逐渐转至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传统报业纷纷掀起改革大潮,以寻求适应新市场的竞争方式。当下都市报业所处的严峻环境,全媒体的概念和传统报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全媒体环境下报业的探索实践之路必须由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
李天雪(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在题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提出,桂林的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而且具备牢固的现实基础。桂林市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协调统筹;双向整合,造“军事文化体验片区”;市县联动、推多样红色旅游产品;“三化”渗透,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四种途径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安徽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俞香云主持了会议。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院长郭强博士对十位嘉宾的演讲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议:本分论坛有10篇论文进行宣读和介绍,包括从理论角度对文化记忆和文化价值规律研究、从全国各地有形和无形的非遗提供经验,以及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通过以上专家意见,形成以下几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首先文化记忆,是历史价值的沉淀,是我们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文化复兴是对历史的创新;第二,是促使文化消费,形成差异化;第三,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地文化资源整理和再造。实现经济价值不断递增的同时也实现其精神价值。第四,在讨论对江西瑞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广西红色桂林旅游资源,等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时要对精神文化价值进行重构。物的符号化,符号的物化,媒体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全媒体为文化符号的解析和表现提供了更为强大的领域。在当今全球文化产业强烈热议的同时,有与会学者冷静的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应该产业化、红色旅游如何提高人民的参与性等问题值得我们在业界和理论界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