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打造“升级版”学区—提升教育治理新探索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小学共招收了27055名新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招生工作显得出奇地静。招生期间,不仅教委接到的来电来访明显减少,各路媒体接到的有关入学矛盾的“爆料”也近乎消失。
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说:“新组建的17个学区发挥了作用,提前摸清了全区小学新生入学的底数,在一线化解了大量矛盾。”
2015年3月,海淀区选择羊坊店学区和温泉苏家坨学区进行学区制改革试点。2016年1月,海淀区委区政府正式发文,全面推动学区制改革,依据全区29个街镇行政区划分界限,将全区122所小学、77所中学分为17个学区。
纳入街镇:建学区议事机构
2016年1月22日,海淀区17个学区管理中心授牌成立。这里的学区不仅是一个教育概念,也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行政概念。与很多地方设立的学区管理机构不同,海淀的学区管理中心隶属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成员拥有正式编制。这意味着,学区管理中心得到了人财物的可靠保障,学区管理中心人员专岗专责负责学区工作。
学区的议事机构是学区委员会。委员会的主任由各街镇领导担任,委员包括中小学校长、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主任、驻区相关单位代表及家长等,委员总人数在30人左右。在委员会的管理下,每个学区设有一个学区管理中心,下辖3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发展规划部、教育教学部和资源统筹部。
作为学区管理的一项制度,海淀要求17个学区定期召开学区委员会例会。众多街道反馈,通过学区,地方政府终于找到了支持区域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各个街道对教育支持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种紧密合作关系,体现在了义务教育入学工作中。
2016年,海淀区小学招收了27055名新生,全区招生工作秩序井然。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乔键说:“过去教育部门难以推进的义务教育入学摸底调研、入户调查、五证联审等工作得到了街镇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清晰地掌握了辖区内义务教育入学的底数,及时化解各类入学矛盾。”
学区制改革后,海淀区以学区为平台,统筹辖区内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基本上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学区范围内免试就近入学;同时将中学纳入学区管理,促进区域课程、师资、设施等教育资源统筹、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实现中小学的有机衔接。
教委助手:助行政精准发力
这个月,海淀上地学区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提交学区委员会讨论。为了这份调研报告,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林子敬几乎走访了学区内所有的委员单位。从区域教育整体情况到社会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再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势和劣势,她已经有了一本明白账。
“上地学区9所学校,既有2800名学生左右的大校,也有200多名学生的小校,社会教育资源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状况,我们想建议教委在建立资源融通共享平台、深化区域课程供给改革、扩大国际交流等7个方面给予学区相应的支持。”林子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