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人生逆袭”需制度扶助
近日,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重点高校陆续公布今年的自主招生简章,2017年的大学招生正式拉开帷幕。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近日表示:“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是清华大学近年来在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导向。”
提高“寒门学子”生源比例,无疑有助于缓解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地域、城乡的教育公平问题。在现今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寒门子弟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一方面,乡里的老师千方百计进县城,县城的老师想方设法到市里去,而市里的老师绞尽脑汁到省城和沿海城市去……以师资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在大城市和少数名校,中西部和广大乡村剩下的教育资源往往都比较差。另一方面,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与中西部家庭、农村家庭相比,拥有更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东部城市家庭通常能够提供更多的庇护与帮助。
课堂教学上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课堂外也上不起昂贵的培训班、补习班,乡村青少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必然要付出比城市少年更加艰辛的努力。即使是同样的门槛,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境遇。以“论文代发”“数理化竞赛获奖”等自主招生的敲门砖为例,农村孩子在这些项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以重现。清华大学针对2010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调查显示,农村生源仅占清华总人数的17%;然而,那年高考考场里,农村学生的比例是62%。在不少其他全国重点大学里,前些年农村生源比例也在不断滑落。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补血”的方式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体恤与关怀,他们依靠个体的“自我救赎”来实现人生逆袭就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正如学者担忧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教育竞争不仅是学生们之间的比拼,也成为了师资、办学条件和家庭实力的较量。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地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促进纵向社会流动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出身论”、“拼能力不如拼爹”论,不仅将消磨了广大寒门子弟的奋斗的热血,而且不可避免会损伤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仅仅强调平等对待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额外地进行一定的“弱势补偿”——按照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用区分性、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弱势补偿”无疑带给寒门学子更多光亮与希望。
无论出身贫寒抑或富裕,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生起点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农村学生摆脱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寒门子弟的“人生逆袭”,离不开“制度补血”的扶助。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多给寒门子弟提供一些能够平等上升的机会与通道,让他们“人生出彩,梦想成真”,这见证了一所所大学的责任,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担当。(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杨朝清)
延伸阅读:
- 清华:提高"寒门学子"生源比例是高考招生重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