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挤过独木桥成公务员再“下海”
经历过高考的家庭,对于高考,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高考,深深地嵌入无数个家庭的命运纹理中,终生难以抹去。
30年前的7月7日至9日,长沙,火热的太阳炙烤着整个城市。那一年,1969年出生的侯智军参加了高考;那一年,他成功地挤过了千军万马争夺的独木桥,成为了当时无数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当年高考还要预考
侯智军现在是湖南广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对高考记忆犹新:198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第十个年头,在长沙市第七中学读高中的侯智军在长沙市一中参加高考。“一清早,爸妈陪我吃完早餐,爸爸就陪我来到了考场。和现在一样,当时考场外也挤满了陪考的家长。中国高考,几十年来都是全民大考。”
“那时候的高考比现在还难。”侯智军说,那时高考是全国统一试卷,而且要考两次:考前一个月有一次预考,预考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的高考,层层选拔,竞争十分残酷。
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侯智军高中就读的学校还算不错的,但能通过全国预考,有资格参加高考的仅有30%左右的学生,高考能考上的又只有30%左右。
侯智军是他们班上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那一年,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那时大学录取率应该不到10%。
“那时高考是决定整个人生的一次大考。”侯智军说,因为那时大学生和中专生都是包分配的,考上了大学,你就不再是工人或农民身份了,而是干部身份了,今后所有事情都有国家管了。因此那时候大人们都会说:你一辈子就看这次考试了。
无法抹去的高三记忆
侯智军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高中时他的梦想是考上军校穿上军装,扛枪保卫国家。“那个年代,从军是大多数男孩的梦想。”
“凡是参加过高考的,对于高三那一年是最难忘记的。”侯智军说,当时家长老师都反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通过高考进入命运的上升通道。
当时不像现在这么多元化,读书是最好的出路。那时候高三晚自习不上课,更没有培训班的概念。但高三期间学习依然十分紧张。侯智军说,高考结束,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如释重负,身体上的砝码瞬间消失。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省直单位做了一名公务员,1997年辞去公务员身份下海经商,逐渐有今天的事业。
■记者李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