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支招“部编本”:幼小衔接尽量让孩子多识字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科目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实际上,从去年秋季起,广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初中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三门课的教材已经开始采用教育部专家编写的教材,也就是“部编本”教材。
这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大换血”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而且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小学6个年级的古诗文总数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0余篇,增幅达80%。古诗文的文体也更趋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这套明显加重了传统文化分量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老师是如何适应的?教材使用一年,家长有何感受,学生接受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幼小衔接班的学生和家长,采访一线教学名师。
家长:新教材不难适应
正值暑假,许多孩子并未放假。在广州市滨江东路上一家教育机构,一位母亲正在等待孩子下课。她的大儿子已经入读小学高年级,而小儿子将在新学期时升读小学二年级。这位家长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换教材的影响不大。
记者在对数位家长的采访中发现,新教材改版在家长和学生看来,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学习中并没有感受到很大程度的不适应。记者曾在去年9月,小学使用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第一课上看到,由于小学语文的第一课从原教材的“先学拼音”改为“先学汉字”,还是有少部分学生被第一课中的“天、地、人”几个字难到,不过,如今小学一年级毕业的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新教材,纷纷表示“语文不难”。
在部分家长眼中,换教材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习汉语拼音、基础汉字为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并非重点。在一家位于广州宝岗大道上的教育机构中,一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材进行调整很正常,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用的教材和我们以前用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同的。这些调整不会对孩子学习拼音、汉字造成影响。”
记者在不少幼小衔接班看到,教学的内容还是集中在简单的识字、算数、拼音和教学习惯的养成之上,教材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不大。而在小升初衔接补习班中,学生主要报读的都是数学和英语科目,补习重点并非本次更换教材的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