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长的教育谁来做?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家长的教育开始。但是,有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家长素质能力普遍偏低,还不能和学校形成合力。由此引来的问题就是——家长的教育由谁来做?这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教育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些大城市学校家长学历相对较高,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将自己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贡献给学校。相对而言,大部分地区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对于自己孩子的性格、表现等没有很好的了解和分析,全部依赖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家长学历水平尚好,但并未具备家校合作的意识,动辄和学校对立,只顾自己的孩子。
反思这些现象成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为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和学校有效对话,形成合力;二为家长的公共意识有限,只强调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这两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而对于家长的教育,应该由社会教育承担更多责任。
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教育以辅助中小学开展校外活动为主,这是很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但在终身学习时代,特别是在为成人教育提供条件方面,相对于学校,社会教育有着更大的作为空间。目前,我国家长不能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是最大的障碍。
从国际整体来看,二战后的社会教育分为发展中国家的识字教育和西方工业国家的职业训练两大部分。而我国人口众多,地方发展不平衡,识字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存在。识字教育是个体职业发展乃至个人生涯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家长提升文化水平,融入社会大运转的基石。为此,政府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大力推进服务于成人的社会教育。
这样的社会教育,在提升成年人个体素质的同时,自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其后代的教育活动能力。
社区发挥更多公共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的根基在社会,具体来说在每一个社区。它不仅仅是解决识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共情、关爱、合作等情感和公德。为此,让社区具备教育的功能,引导家长理解教育、配合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另一大功能。
缺乏“公共”的态度和理解,是目前我国家长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即使是大都市里学历比较高的家长,仍然不能很好地处理“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长和家长之间争斗,或者家长和学校对抗,家校合作难以实现。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需要每一个国民同心同德、合力相助。这种培养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于社会教育能否发挥公共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