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热点资讯 >

广东高校创新体制机制建高端人才创业“高速路”

时间: 小采 热点资讯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产生效益。但如果评价激励机制不畅、缺乏技术支撑、市场化运作尚不成熟,会使大量具有生产实用价值的SCI文章被束之高阁,有创业潜质和能力的科学家也会被“束缚”在研究阶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广东,高校创新体制机制,成为连接人才、成果与企业、市场的桥梁,建起高端人才创业的“高速路”。

­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于2013年正式成立,2015年年产值便达到了1.8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企业发展如此迅猛,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武器?

­“答案就在其团队。”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副处长范瑞泉说,由该校著名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家林浩然等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将4项专利作价1016.88万元,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麟洋公司,推动科研成果迅速落地。

­为促进产学研用无缝对接,中山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在评价体制上开展分类改革,给服务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科研人员相应的肯定和待遇;在技术层面成立校产学研处,每年对学校的专利、SCI文章进行分析,将实用效果好、转化成熟度高的项目主动推送给地方科技局。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中大科技交易服务有限公司,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科研成果。

­“教授们擅长的还是科研和技术。”范瑞泉认为,学校简化成果转化中间环节,采用市场化模式运作,在让教授们安心做研究的同时,把SCI文章变成了企业的需求和生产力。

­“创新创业一定要抓领军人才,科学家创业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说。为此,该校立足佛山,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前孵化器”——广工大生物医药高端平台。

­该校生物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谭文介绍,“前孵化器”主要面向创业科学家、早期科研成果和初创科技企业。入驻平台后,实验研究将被开发为创新产品,开发成功则导入地方孵化器,再进行产业化推广。“‘前孵化器’聚集了企业的需求、应用、资金、技术情况,同时也聚集了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在这里,企业看成果、找人、找团队;科学家也向市场更进了一步。”

­据悉,“前孵化器”先后助力广工大生物医药学院引进国家“千人计划”6人、兼职外籍院士教授4人。自启动至今,学院已申请专利7项(2项国际专利),申报项目24项,引进经费3500余万元。

­为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广东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考核机制等9条具体措施。

­今年6月,“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成立,佛山市专门设立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首期资金规模达1亿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有针对性地为省内高校和佛山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佛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6年以来,广东高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9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超过2万项;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近500个,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万余个,实现经济效益超5000亿元。

广东高校创新体制机制建高端人才创业“高速路”

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