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分班一碗水端平是底线新生分班应该怎么分?
暑假已进入尾声,新学年即将如约而至。每到此时,新生分班都是让家长们“关心则乱”的大问题。不少父母会提前做功课,四处“打招呼”,为此绞尽脑汁,奔波劳苦。
为什么这么拼?其实好理解。古有“孟母三迁”,无非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环境。如今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读名校、费尽心思“挑选”班级,亦是同样道理。
当然,除了“护犊”心切,分班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一个侧影。在很多人看来,新生分班很神秘,总觉得内有乾坤,不可言说。比如一些学校名义上没有快慢班,但不同班级之间却有高下之分,而优质资源总是向“好班”倾斜。可以说,家长在分班问题上“内心戏”十足,正反映了其对教育公平的潜在忧虑;而新生分班看似事小,但对家长来说,是影响孩子前途、关系教育公平的大问题。
所以,新生分班,应该怎么分?
“一碗水端平”,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意思是对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分类别。但现实中一些学校硬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打出因材施教、鼓励竞争等幌子。应该说,优质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但“公平”二字至少意味着机会均等。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已经积攒了不少经验,比如“蛇形分班”+“教师抽签”结合的方法就很受欢迎,还有学校在分配老师时尽可能考虑教师的资历职称、业务水准的差异,力求搭配均匀……所以说,“一碗水端平”并不难,难的是一些人对“有教无类”假装听不懂,他们费尽心机“厚此薄彼”,无非是想在升学率上争个输赢,对此,有必要加强督查,严厉惩处。
此外,透明应该是“标配”。一些家长对新生分班的幕后故事“浮想联翩”,这跟不了解、不清楚直接相关。所以,学校不妨把分班的思路、做法、程序等尽可能地公之于众,做好沟通、解释等工作,消除家长对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家长、社会人士等参与其中,提高分班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比如日前省实附中新初一的班主任在6位家长代表的面前“抽签定班”——因为亲眼目睹,家长代表对抽签过程表示“十分满意”。
当然,还不能少了科学、合理。当前,学生、家长对分班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希望老师够严厉,有的希望班主任教语文……平心而论,家长的这些诉求无可厚非,而教育本就要面对千差万别而丰富多彩的个体,对于他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更高的境界是针对合理的诉求尽可能地去满足。
电脑随机分配、抽签等虽然让谁都没话说,但不见得就能让所有人满意。对此,学校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更多信息,将抽签与个人意愿结合起来,允许“调剂”,不再是“一锤子买卖”。日前,黄埔区新港小学先按照学生兴趣爱好来分班,再让老师抽签,类似这样的尝试不妨更多一些,步子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