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热点资讯 >

首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在北京如约开幕

时间: 小采 热点资讯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客观推动着教学方式的调整和进步。9月12日,由新华网主办的“首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在京如约开幕,会议聚焦“教育+信息化”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活动现场摄影:新华网夏添

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针对“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韦钰认为,教育是最难被自动化的领域,但这不等于说教育不要变化,信息技术要和教育深度融合,难点在教育。韦钰说,“我希望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资本市场如何火爆,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她介绍,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趋向深度融合的局面是多年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机遇。

在韦钰看来,任何在教育领域里发动的教育改革,都首先需要进行教师培训,需要对家长普及有关知识,以形成社会的共识。在这方面教育信息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在主题为“信息化浪潮下教育的本质内涵”的发言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门培养人的艺术,这也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一千个教育者或许有一千种教育方式,然而内化于心的教育内涵却始终不变,如何更好地培养人始终是教育不竭的追求。”

他表示,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变革了教育的打开方式,但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发展,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最终都是服务于教书育人的本质,都要为受教育者送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干,教育信息化的要点也就是要使课程信息化、课程现代化,课程多元化。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主题为《“十三五”规划与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趋势》的演讲中简要分析了互联网不断提升的几阶段,他表示,“由信息技术来主导的任何行业的变化,可能会带来行业的重塑、行业形态的变化。”李志民认为,在这一点,全社会都需要提高认识。他表示,“‘+互联网’是物理变化,‘互联网+’是化学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在发言中表示:慕课带来了教育的创新,这种改变“跨越学校界限来提供学习课程”,将高等教育服务变得“碎片化”,“今天有可能每个人都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老师”。

在聚焦于“我国中小学校课程信息化的优秀实践与发展趋势”的圆桌对话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等分别发言。

“在三十五中,信息化应用在课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走班制”,朱建民认为“信息化让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成为可能”。李有毅表达了自己对于“课堂里面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教学改变”的观点,她希望老师们主动去接受、接触信息化。

STEM教育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开展较早,王殿军表示“世界上所有的难题都要综合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工具和理论来解决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小开始的。”

在朱建民看来STEM教育是一个“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追求不仅仅是教知识,而是以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李有毅则围绕“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好的STEM教育”,从“师资”等多个角度简述了十二中开展相关教育的诸多尝试。

王殿军作为“最早接触微信”的那一批人,认为“技术控”并不是最好的,“技术要合理的使用”,希望信息化推动教育本质,而不要“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他认为,信息化的运用让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也对教育是个挑战,“教育内容和提供方式能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据悉,活动当天来自京津冀等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嘉宾、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企业家等共300余人共聚在新华网这个以“打造温暖的教育”为己任的媒体平台上,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展蓝图共商大计。

首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在北京召开

6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