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校园戏曲教育全覆盖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人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京剧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齐声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台上,在京剧老师的示范、引领下,不少学生模仿起“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的京剧动作和礼仪,一把一式,像模像样。
像这样的场景,以后会更多出现。不久前,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除了戏曲,近年来其他传统文化也都以不同形式加快走进校园。
戏曲教育全覆盖
走进校门,一幅幅彩色的京剧脸谱画夺人眼球;来到教学楼三楼,教室里摆放着多个身穿不同戏服的模特,柜子里装满了演出道具;在四楼,还有一间实训表演室——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的京剧社团练习阵地。
今年4月,银川印发“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兴庆区第五小学被列为试点学校之一,开展戏曲通识教育、戏曲社团建设等各项工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聘请了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的退休演员每周给社团孩子们上一次课,不仅教京剧基础知识,还教孩子们表演。虽然一个动作往往要反复练习上千遍,但没有一个学生喊累。
《意见》中明确,2017年要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争取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小学。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把每个人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喜欢中华文化,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表示。
传统文化入考卷
戏曲之外,中国还有更多形式不同、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内容也在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在北京四中,以“写好中国字”为主题的书法进校园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在有着“世界风筝之都”之称的山东潍坊,老手工艺人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扎制风筝;还有广西瑶族的排瑶刺绣、辽宁黑山的满族剪纸等,这些与地方风土民俗结合的传统文化与技艺,正在各地中小学校园生根发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非常重要,在活动过程中要减少刻板说教,让学生全身心浸染到艺术氛围中,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中小学考试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多地的中高考试题都涉及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知识。例如,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卷就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开篇,考察书法鉴赏知识,突显了出题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加快数字传播
让学生们课堂上接触传统文化,只是一个起步,要真正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课余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呢?“首先你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亲身接触传统文化,它才有机会走进你心里”,有过切身学习体会的温州医科大学越剧社前社长忻诗君这样说。
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认为:“‘90后’‘00后’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湖南商学院教授曾耀农也表示,应该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步伐,将古代经典作品网络化,并向广大师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