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呢?想知道就快快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夏秋交替在月下旬,此时内热渐藏,金气渐显。当我们到了立秋的时候,内热完全被隐藏了,金气完全取代了内热,成为了季节的主宰。因此,立秋的前一天是“开放日”。这次“熄火”并不是因为内热完全消失了,而是因为内热藏在土里,要到10月份才会完全消失。
因此,立秋节气也代表金气,金气是秋天不太浑浊的气。阳气的生长过程是发散和上升,而阴气的生长过程是收敛和下沉。所以古人把“秋”叫做“拉”,意思是万物从此开始汇聚,殷琦从地下出来,万物开始停止生长。
秋天的“秋”是由一个“粒”和一个“火”组成的,意思是在高温下,五谷成熟。当然,原来“秋”字像蟋蟀或蝗虫,秋天是蟋蟀鸣叫的季节,所以人们称之为“秋”。“火”这个词也意味着在秋收播种后焚烧秸秆。
古人把立秋节气分为三个时期:“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之后,金气完全取代了内热,金气就是秋天的寒意,所以立秋之后,早晚有凉风。在寒意的作用下,清晨的草地上开始出现露水,知了们感受到了殷琦,开始歌唱。
因为立秋节气代表着金气完全取代了内热,此时热空气的上升速度会变慢,高空的冷空气层也开始下降。这个时候积雨云就容易大面积堆积。因此,立秋后容易形成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秋后降雨与夏季不同,区域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立秋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东北立秋饮食习俗
在东北,家里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大概与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有关,我们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带来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
立秋节气雨水多惹人乐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谚语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因此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
人们喜欢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即“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认为标志着“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其后果为“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节气秋不凉籽不黄
古代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春节。因为谚语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之说,即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但还些地区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之说,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即“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此外,在立秋节气中,提醒人们关注农事的谚语还有“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