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素材 > 名人轶事 >

关于敦煌的名人轶事

时间: 金浪 名人轶事

轶事,意思是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你是否在寻找“关于敦煌的名人轶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敦煌的名人轶事简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敦煌的名人轶事

关于敦煌的名人轶事

常书鸿父子。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年仅两岁的常嘉陵跟随父母来到了大漠戈壁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四十年代初的莫高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研究和保护敦煌艺术,常书鸿义无反顾地决心长期呆下去。父亲整天忙于临摹研究和所里的日常事务,姐姐沙娜也到距敦煌200多公里的酒泉去念初中了,年幼的嘉陵整天呆呆地和母亲在一块。由于先天缺乏营养,小嘉陵体质很弱,加上莫高窟艰苦的生活,他三天两头生病吃药。

乐尊和尚——神奇佛光

夕阳沉落,大漠尽头,浩瀚戈壁,弥漫尘埃。公元366年乐尊法师手持锡杖,在无边的沙海中艰难地跋涉、寻找着。

突然,奇峰耸拔的三危山巅闪烁出神秘耀眼的金光。乐尊法师在此开凿出了第一个洞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从此历经了几个朝代,前后八百年不间断地开凿,到了宋代成了闻名于世的佛国圣地。

藏宝——劫难

北宋仁宗年,于阗亡国,于阗公主梅朵由僧师阿奢那率众僧的护守一路风尘,疲惫逃亡,投奔远嫁敦煌的姐姐珍娘(敦煌节度使曹顺德夫人)。途中遇西平王李元昊和其左厢军指挥使旺荣将军,旺荣对梅朵一见钟情,护送至敦煌。

李元昊十年前欲娶珍娘不成,对曹耿耿于怀。借护送公主投亲之机,借故为于阗复仇从敦煌借道。曹顺德左右为难,欲奏请朝廷意旨又探李元昊根底。

敦煌有什么名人故事

一、难兜靡:乌孙国国王。秦末,大月氏向居留在敦煌一带的乌孙发起攻击,最后乌孙战败,国王难兜靡战死,残部逃往匈奴,大月氏控制了敦煌一带。

二、冒顿:(?—前174),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公元前209年杀其父头曼自立,有战士号称三十万,东灭东胡,并发兵向西攻击占据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大月氏战败,其残部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匈奴控制了敦煌与河西,威胁新建立的西汉政权。

三、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河东平阳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其出击河西匈奴。率万骑从陇西出发,翻越祁连山,在皋兰山下大败匈奴,杀死、俘虏敌军八千九百六十人。同年夏,再率大军攻进祁连山,斩杀、俘虏匈奴三万余人。经过这两次战役,控制河西西部的昆邪王当年秋杀驻守河西东部的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人降汉。河西正式归入汉朝版图,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他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四、窦融:(前16—62),字周公。西汉末、东汉初扶风平陵)人。新莽末,为波水将军,继降刘玄。时中原大乱,乃自请至河西为官,得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河西五郡共举窦融行河西郡大将军事,拥兵自保,割据河西。团结当地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对百姓施以“宽和”之政,鼓励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并且“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的政策,团结当地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使河西地区“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经济有所发展。当时关中粮价飞涨,一石谷值万钱,而河西一石谷仅三千至四千钱。故中原“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他还加强边塞防御,“修兵马、习战射,明烽隧之警”,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侵扰。

五、张朗:东汉顺帝时人。曾任敦煌太守。永建二年(127),西域诸国皆臣服,唯有焉耆王元孟没有归降,班勇上奏朝廷欲攻打焉耆。张朗率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出关与班勇会师,征讨焉耆。大军分两路前行,朗从北道,勇从南道。约定两路大军会师的时间。朗军先至,派司马率军攻击焉耆军队,斩首俘虏二千余人,焉耆王被迫投降,遣子入朝诣阙贡献方物。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公元366年,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来了一位瘸腿和尚,法号乐尊。

乐尊和尚拄着个拐杖四处转悠,忽见鸣沙山东麓的断崖闪烁着一片耀眼的金光,定睛细看,山上竟然浮现出万佛的身影。

他扔掉拐杖,扑倒在地,流泪满面地磕了几个响头,顿悟了神的意图。

万佛们选择在这座山上冲着一个凡人显形,绝对不是偶然,就像释迦牟尼把印度作为宣教的起点,也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众所周知,天界不立文字,神仙用不着苦学诗歌与绘画,更不必提雕塑与建筑,想住什么宅子,心里念头一动,面前马上就有了。

对神仙来说,悟性高于一切。

佛祖乃悟性最高之神,向来说话简洁,讨厌啰里啰嗦,他与诸神的交流一般不超过五句,每句不超过十个字。一个眼神即心领神会。

佛祖释迦牟尼对凡人做了一番考察,觉得印度人比较合他的心意。印度人多为文盲,但悟性较高,苦行者众,于是佛祖决定投胎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要先去教化印度人。

佛祖很快发现,人类比他想象得要冥顽得多。最可怕的,人类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一概认为是妖言惑众,不仅恶意诋毁,且恨不能置于死地而后快。

后来的耶稣也充分领教了人类的这个特性,告别人类世界的时候,那叫一个心痛啊!

释迦牟尼个性谨慎,鼓足了勇气才把自己的悟道悄悄告诉身边的弟子。好在印度人不比欧洲人,悟性明显高出几个档次,竟都信了他。队伍神速壮大,佛祖深感欣慰。

几十年后,诲人不倦的佛祖决定提前退休,告诉弟子们他要涅槃了。

弟子们如同末日降临,个个哭得满地打滚,有的甚至拔出小刀,要割耳朵剖肚子,希望佛祖回心转意。佛祖对他们的悟性深表忧虑。

释迦牟尼换了个最舒服的躺姿,脑袋枕在手掌里,眼睛半睁半闭,对弟子们叹道,“我来到世上就是彰显真理的。你们听我的话,我就永远活着,你们不听我的,我活再久也是白搭。”显然,佛祖有些厌倦自己的唠叨了。

事实证明,印度人的悟性离佛祖的期望值仍有相当的距离,且一代不如一代。佛祖走后,佛教在印度迅速走向衰落。

极乐世界里的佛祖因此闭门思过,总结教训。

首先,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效率太低,虽培养了十位高徒,但教学水平不如神意,导致门徒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窝里斗现象越来越不像话了。

凡间佛界的一幕幕闹剧让佛祖认识到,他应当把自己的言论记录下来,智商低的弟子们就不至于误解自己,也方便将真理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么一想,释迦牟尼甚是后悔当初没选择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大国。

好在补救还来得及。佛祖给了印度弟子一些启示:去吧,到中国去,到佛祖最需要的地方去。 于是弟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跑去中国弘扬大法。

等到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它在印度已经凋零到让佛祖也为之心碎。

佛祖及诸神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让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

他们如今确信,佛学思想,重在宣传,相关的文字、绘画、雕塑和建筑,一个都不能少。考虑到战火会轻而易举毁掉这些,选择一个不会被战火蔓延的圣地就迫在眉睫了。

万佛一齐出动,在中国的版图上声势浩大地绕了一大圈。太偏僻的地方不予考虑,太繁华的京城也被排除。

诸佛们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中国的帝王将相更替频繁,且智商参差不齐,保不定哪任皇上瞧着佛教不顺眼,那么京城里连和尚带寺庙就要遭殃了。

他们都对丝绸之路感兴趣,毕竟大家在极乐世界都是热闹惯了的,于是众口一词地举荐敦煌,地理位置实在太好了,地处西域、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上,日夜穿梭着各个国家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人。

时间回到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敦煌的某个赶集日,游人多得异乎寻常。没有人知道,此时此刻,万佛已化身凡人,挤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有菩萨感慨:“人类这个物种果然品种繁多,有黄有白有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大家都知道,佛的眼力不比凡人,能一眼看透面前这个人的来世今生,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前世、前前世、前前前世的样子都会呈现在佛的面前,莫不因为各种贪欲而烦恼痛苦。

诸佛们摇头而叹:“他们纠结的这些东西都是虚的空的呀。”

可是凡人不这么看,他们吧唧着嘴巴嚼着鸡腿喝着肉汤,简直快活死了,这怎么是虚的呢?金钱、地位、荣誉,这些宝贝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比那些虚无缥缈的神啊佛的实在多了。

凡人一旦被欲望占据了身心,他们的肉体在神明眼中就会显得灰暗而滞重。

万佛在灰暗的人群中苦苦寻觅,一次次失望——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在哪儿呢?

当乐尊和尚拄着拐杖挤过来的时候,诸佛们的眼睛亮了:没错,就是他!

这和尚长相丑陋,瘸着个腿,扭曲的身形在灰蒙蒙的人流中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于是,在神意的引导下,乐尊和尚来到了鸣沙山,抬眼望见了断崖。突然间,万佛齐刷刷在他面前显形了,好一片耀眼夺目的金光!

乐尊和尚吃力地爬起来,隐隐悟出,万佛希望他能够在这座山上修建石窟,供养诸佛诸神,让佛教在这个圣地发扬光大。

然而,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瘸腿和尚而言,在岩壁上开凿一个大石窟,并不比踩着高跷摘月亮更容易。理智告诉乐尊,凭他一己之力,连一个兔子蹲的小洞也凿不出来,而且很可能被掉下来的石块砸个半瘫,他情不自禁地瞟了一眼自己的那条好腿。

就在此刻,乐尊和尚听到内心有个声音在呼喊:“行动吧!万佛会出手相助的!”于是,他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冲上去了。

就这样,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奇迹般地开工又奇迹般地完工了!

有几位菩萨自告奋勇地充当模特,在乐尊面前显出真形,要和尚在墙壁上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供信徒们膜拜敬奉。

乐尊和尚没学过绘画,抓着画笔的手直哆嗦,他笔下的菩萨简直惨不忍赌,脸蛋画得格外痴肥。乐尊无比惶恐愧疚,不知念叨了多少遍“罪过罪过”!

这几位菩萨一肚子不满意,不过叨咕了几句也就算了,心下自我安慰:随他乱画吧,只要不标注咱们的名号就中。

三面墙壁画满之后,乐尊每天坐在石窟里静心打坐,打算在这里安营扎寨直到涅槃升天。

万佛对此表示不满,大家兴师动众忙活了这么久,难不成只为他一个人筑了个窝?若他老死在洞里,世人怎能领悟神的意图?

于是启示这位高僧四处云游,把万佛在鸣沙山显形的事迹传扬出去,好让更多的高僧前来此地打洞。

乐尊和尚果然不辱使命。

3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