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素材 > 名人轶事 >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

时间: 金浪 名人轶事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通用五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精选篇1

孔子很喜欢一个叫颜琛弟子,因为他非常聪明,悟性极高。颜琛也很尊敬孔子,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一天,颜琛又拿着本书来找孔子,走到房门口时听见孔子正与东门长老聊天。

东门长老说:总听您夸颜琛聪明,我想他将来会很有出息吧?

孔子叹了口气回答:他的确得很聪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读书,我从没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

颜琛听到这话,脸腾地一下红了,转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张字条三年后再见,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一头扎进书房用起功来,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老师看看,我到底有没有出息。

转眼就是一年。一天,颜琛的妻子跑过来说:来客人啦!颜琛生气地说:不是说过谁也不见吗?妻子说: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颜琛不为所动,就说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话回复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来了,颜琛仍然拒不接见。孔子微笑着告辞了。很快三年期满。这天还没等妻子开口,颜琛就问:是老师来了吗?我去迎接。说完兴冲冲地迎到门外。原来东门长老也一起来了。

孔子考查了颜琛的学问,只听他对答如流。颜琛说:三年前我听到了您们的谈话,正是这些话激励着我努力上进。孔子哈哈大笑:我见你聪明,有志气,只是不爱独立思考,才跟长老定下这条计策啊。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精选篇2

一位曾拥有英国最高权位的铁娘子,但背后却承受着无限的孤独和悲哀。

撒切尔说过:在我的世代,没有女性会成为首相。

然而她做到了,她成为了英国第一任女首相,向人们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还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撒切尔学习很努力,但并不算有天赋,成绩并不突出,但却靠着刻苦学习考上了牛津大学。年纪轻轻的撒切尔在25岁时,就成为了保守党女性候选人。

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拥有家族企业的富商丹尼斯,丹尼斯对年轻漂亮、又具有政治头脑的撒切尔一见钟情。不久,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两年后,生了一对龙凤胎。

初为人母的撒切尔并没有对一对龙凤胎有过多留恋,两个多星期后,就继续投身政治事业去了。在爱情上,丈夫丹尼斯一直在撒切尔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她从政,撒切尔获得了婚姻上的幸福,在亲子关系上,却是一位失败的母亲。

她忙于政治活动,疏忽家庭教育,成了“母慈子败”的案例。

晚年的撒切尔曾坦言: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绝不会步入政坛,因为我的家庭已经为我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由于一直忙于政治活动,撒切尔没有时间陪伴子女。女儿与她的关系非常冷淡,儿子虽然跟撒切尔的关系很亲密,但儿子却一直不给她争气,学习成绩差,还依仗母亲的权势在学校里称王称霸,连老师都不敢管。

成年后,儿子参加拉力赛,在沙漠中走失。得知儿子出事的撒切尔后,出任首相以来,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落泪,恳请各国政府帮忙解救儿子。被营救后,撒切尔的儿子又因在酒店里消费大量酒水拒不支付,并认为政府解救他理所应当,与外交官和酒店工作人员争执不休,最后以警方介入而告终。

此后,又借着母亲的地位和妻子的钱财,从事一系列冒险活动揽财。最终,因参与几内亚政变,在南非被捕,判4年监禁缓期执行,并处以31.3万英镑罚金。撒切尔闻讯立刻带着罚金去南非,才把儿子捞回来。

撒切尔教子无方,成了英国媒体公认的“母慈子败”的案例。

她轻度中风,失去了部分记忆。撒切尔说:家就是你没事可做时去的地方。

在与丈夫50年金婚纪念日时,撒切尔因轻度中风,失去了部分记忆。两年后,丈夫去世,对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还认为丈夫还活在世上。丧夫之痛让撒切尔久久不能释怀,曾有一次深夜醒来,她换上盛装,非要去墓地看望丈夫。

77岁生日时,撒切尔只收到了4张贺卡,她摆在桌子上,对着它们发呆。儿子远在西班牙居住,女儿在瑞士,孙子在美国,平时都很少回英国探望她。撒切尔的女儿说:母亲不应过于期待成年子女不时的回家看望她,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谁都经历过,我们年幼时也总见不到母亲。

3年后的大寿,也许是怀念曾经热闹的日子,她宴请了650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储和当时的首相布莱尔都来为她祝寿。撒切尔又展露出了以前的风采,脸上洋溢着曾经的笑容,但这一切都是那样短暂。

她的晚年凄凉得令人唏嘘。在之后漫长而又孤寂的岁月里,撒切尔经常突发中风,后来连看报都变得困难了,经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前一句。晚年的撒切尔饱受着精神上的双重折磨,除了病痛摧毁了她身上铁娘子的烙印,更可悲的是,子女关系的冷淡与疏远。

弥留之际,房间里放满了丈夫、儿子、女儿、孙女和孙子的照片,却没有一位至亲陪在身边,陪伴她的只有医生和护士。即便去世之后,儿子和女儿也不愿意第一时间赶回来,打理撒切尔的后事。

但撒切尔这令人唏嘘的凄凉晚年,又怨的了谁呢?家怎么能够是没事可做时去的地方?在本该需要关爱儿女的年代,忽略了女儿,最后得到的是女儿对她的冷漠,又把泛滥的爱给了儿子,儿子在她的溺爱之下,成了“混世魔王”“商业扒手”。

人到暮年,家庭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事业可以带给你名声、地位和成就感,但当你卸下盔甲,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年华老去的时候,名声会随着时间淡去,成就感也会消退。

也许钱会留下,但到了垂暮之年,金钱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家庭才是我们最终的后盾和归宿。

受伤时家是遮挡风雨的伞,开心时家是洋溢幸福的河。

事业永远无法取代家庭成为人情感的港湾。

拥有幸福的家庭才是人生的目的,事业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家庭幸福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可惜,撒切尔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才明白。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精选篇3

岳飞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桧的身上,就算是到现在秦桧还跪在岳飞的面前谢罪,那么岳飞真的是秦桧害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以岳飞当时的实力仅仅靠秦桧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飞只不过是杀害岳飞的执行者或者马前卒而已,而真正杀岳飞的幕后黑手则另有其人。那么到底谁才是杀害岳飞的幕后黑手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封建最高统治者——宋高宗。

其实岳飞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张是有很大关系的,岳飞这个人虽然能打仗但是却不怎么会做官,岳飞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复中原,迎回二圣”。这样的口号在旁人听来或许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听来却如鲠在喉。试想一下如果岳飞直捣黄龙打败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自己将如何自处,是把皇位让给他们,还是把这两个前任皇帝给软禁起来。从情理上看这两个选项宋高宗都不喜欢,宋高宗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一辈子都不要回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岳飞之死是因为岳飞的主张刺痛了宋高宗的难言之隐,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须高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但是背地里却想着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进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飞没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飞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顺着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飞对于宋高宗来说就必须死,至于理由随便给个理由就是了,于是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理由杀害了。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精选篇4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还配合周勃,粉碎了吕后的政变。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

就是这些看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少以屠狗为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著名的政论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

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着。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抢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轶事精选篇5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屈原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屈原:“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屈原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屈原,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2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