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
故事:基于现实认知,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你是否在寻找“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篇1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了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
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了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了,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但是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难当。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
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了下来,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创立了自己的——麦当劳。
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篇2
19世纪70年代,爱迪生开始着手研究电灯的工作。他想发明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家庭使用的白炽灯。
为了研究这项实验,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吃,在实验室里睡。一个朋友来看他,开玩笑地说:“怪不得人头脑里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原来你睡觉也往脑子里记书上的东西啊!”
攻克白炽灯,最大的难题是玻璃泡里那一截细灯丝。他起初用木炭、金属铂等做灯丝都失败了。后来,他把灯泡里的空气抽掉,制成了一个真空的炭丝灯泡,但也只能亮8分钟。这之后,他又用白金、银、钌、钛、钼、铑等稀有金属试验,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后,他又用棉纱烤焦后试验,灯泡寿命达到13个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一盏炭丝灯,通电后亮了45个小时。新年之夜,曼罗园的松树上挂上500盏电灯,像夏夜的繁星一样,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满意,他想做成一个寿命能达1000多小时的灯泡。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试验,他曾用杉木、亚麻、藤条、椰子壳等植物纤维试验,又用橡树皮等反复试验,共计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最后发明了炭丝灯泡,达到300多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发明了炭化竹丝灯泡,寿命达到1200多个小时,达到了他的愿望。这时,他创建了电灯工厂。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采集各种竹子样品,最后发现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质地最佳。他的工厂开始大批生产灯泡,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欢迎。
后来,又经过多年的试验,改用钨丝,使发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
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篇3
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放弃点滴空闲,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文学学校”学习,在校6年,他硬是挤出时间,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上千册文艺图书,还能背诵大量的诗作和剧本里的精彩对白。
从小喜爱戏剧的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镇长,喜欢看戏,经常招来一些剧团到镇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亚都看得非常入迷。镇上没有演出时,他就召集孩子们仿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戏。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镇上发生的事,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戏剧才能。
后来,父亲因投资失败而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兵,做过学徒,当过瓦匠,干过小工,还做过贵族的管家和乡村教师。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还记录了他们很有个性的对话,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莎士比亚22岁时来到伦敦。对戏剧的强烈追求,让他在一家剧场里找到了看门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给看戏的达官贵人们牵马看车。之后,他用挣来的小费转付给一些小孩帮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却抓紧时间到剧场里去观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亚开始在演出中跑跑龙套、当配角。
对此,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能在舞台上更近距离的观摩到演员们的表演。后来,莎士比亚当了“提词”。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抽空把自己对每个演员演出时的观感记录下来。正当莎士比亚成为正式演员时,欧洲开始流行鼠疫,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剧场被迫关门。老板和演员们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亚却选择了留下来看守剧院。在经济极度萧条的两年里,莎士比亚抓紧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整理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笔记,修改了好几部剧本,并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等到英国经济复苏、演出重新红火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剧作一炮打响,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员。
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篇4
1961年11月,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山水草木,看着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想到这里,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日子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谷公社的陈蒲大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锅饭,而是撇开随同人员,独自一人来到离食堂不远的贺老伯家里。刚跨进屋,迎面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老伯正蹲在灶下烧火做饭。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老伯,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饭?”
老伯没好气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大队才开食堂饭的,还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彭德怀一听,话出有因,顺手将锅盖揭开,只见锅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窝里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大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人饿肚皮了。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侄儿望着两鬓斑白的伯伯劝道:“你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开什么田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老骨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老,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小青年比一比呢!”说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锄猛干起来,像个标准的老农。
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一块块新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一道收棉花,种麦子,撒下了无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一个月,别的重活干不了,帮生产队看牛,看湖鸭。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一百元交队上。”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立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有关劳动名人故事事例篇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___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___,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
“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___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___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___爽朗地笑了。
战士们被___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坡菜绿瓜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大家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水浇田,并决定几天以后正式开工。
到了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钁头下地了。战士们经过___住的窑洞门口,看到里面灯光仍然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蹑手蹑脚地从门口走过,生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___听到了。没一会儿工夫,只见___扛着钁头找来了,他边走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一块地吗?我的一份在哪儿呢?”
“主席,您考虑革命大事,非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小事就不用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行!不行!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___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一亩来地。
___分到责任田后,对这一“争”来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士们发现后,一齐赶来帮忙,___总是坚持自己完成。他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比你们大,我还敢与你们比一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此后,___硬是忙里偷闲,一钁头一钁头地把地挖好,又垒了一个小水坝,将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___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到了,___田里的西红柿结得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人极了。人们每走过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一番。
___亲手开荒种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