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的名人故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公孙丑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舍我其谁的名人故事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舍我其谁的名人故事
“舍我其谁”,孟轲的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后来人们将“舍我其谁”作成语用,形容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含贬义。
立身处世有原则的名人故事
小时候,曾国藩天资一般,尤其背书很差劲,据说一次夜里他在书房苦读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个贼就躲在他家梁上,等他睡了好下手,结果曾国藩背了一夜都结结巴巴的,那个可怜的贼就在梁上睡了好几觉,然后在天快亮的时候跳下来,气急败坏地背诵了一遍《岳阳楼记》然后拂袖而去。就是这样一个天赋一般的人,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儒,修订了好几本儒家经典;培养了好几个弟弟,更厉害的是两个儿子,在外交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不管是翰林苑修编还是封疆大吏,国事都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他的湘军更是力挽大清于狂澜,从太平天国的手中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朝廷。所以说,这样厉害的人就是一种资源,值得我们深挖,去学习。
首要学习的恐怕就是他不断自省的这个优良品格了,如果不断地去自省,去一点点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哪怕是微不足道之处,随着时间的累计,修行应该也会大有精进。在我们身边,其实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总是会抱怨社会和体制的低效,阻挡了自己作用的发挥,因而也就越来越不想努力。细细想来,与其抱怨大环境的恶劣,还不如在自己周围有限的空间里慢慢做出一点正面的努力,量变总会引起质变,说不定你就改变了环境和社会呢。
其次要学的应该是他立身处世的原则——自律。因为他是一个儒家集大成者,而且把很多儒家的思想进行了适应性改良和修正,约束着自己、家人乃至下属,并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是一种很高的意境了,难怪乎他和家人基本上没存在啥经济上的问题,这已经超脱了经济层次的需求了。而在政治上的一些处世原则和方法,非常老道、精妙,用人、识人的眼力劲绝对精准,而在提携后进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的按照他的方式进行。当然其最精彩的莫过于和左宗棠一辈子的精彩双簧,互相攻击、互相弹劾,这样不至于让慈禧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保全湘军及其衍生力量的生息,为帝国的延续做出贡献。
最后要学的就是他谦逊、开放的自立自强心态了。虽然他是儒家的大成者,但他却没有儒家士人所有的那股迂腐和保守,反过来他对自然科学却无比支持和推崇。从他两位儿子也能看出来,一位成了著名的外交家,单枪匹马杀到俄罗斯要回了新疆伊犁,另一位则在数学等自然学科领域颇有建树。同样在近代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容闳,也是他一手提挈,促进近代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在一个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西方工业文明为奇淫技巧的时代,他能如此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文明,这得有多大的胸襟啊。
曾文正公,作为近代五百年来厉害人中执牛耳者,他确实有很多的闪关点值得我们学习,深思,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辩证的看,一些封建糟粕甚至迷信的思想还是要有所扬弃的。
天下之事舍我其谁名言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6、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9、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10、持其志,勿暴其气。
11、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12、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