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古人对于胡须有多重视

时间: 耀聪2 中华杂谈

  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发式、服饰、社交礼仪风俗有了很大变化,男人理发和剃须成了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有关留胡子的礼仪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那么古人对于胡须有多重视?

  当下人们对于时尚和潮流的追求,除了标新立异的服饰,花心思最多的便是发型了。对于胡须,并不是那么在意。为了显出年轻态,基本上鲜有人蓄须。而古人则不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对胡须可谓珍视有加。

  比如《三国》、《水浒》,大人物首次亮相,作者总忘不了描述他们的胡须,用抽象的文字区别个体相貌差异,非得借重胡须不可。那么,古人胡须到底有多长?

  明人谢肇淛在其所著《五杂俎》中,略举了几个例子:“崔琰须长四尺,王育、刘渊皆三尺,渊子曜长至五尺。谢灵运须垂至地,关羽、胡天渊须皆数尺。国朝石亨、张敬修,须皆过膝。”这些名人胡须的长度,谢肇淛又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先说与谢肇淛同朝的两位长须大人物。张敬修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儿子,万历十二年(1584)因家被抄于狱中自缢身亡。而谢肇淛自万历六年(1578)起,随父亲居福州读书。自是无缘得见礼部主事张敬修,对张氏的相貌,只能是从别人处闻知了。而石亨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被诛,谢肇淛则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出生于钱塘。自然,对于其“须过膝”的相貌,要么得自传闻,要么得自书中所记载。

  其余七人的胡须长度,谢肇淛应是从正史中获知的。《三国志·崔琰传》记载:“琰声姿高畅,眉目舒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兴兵灭晋称帝的刘渊,《晋书·刘元海传》称其“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刘渊,字元海。《晋书》修于唐代,史官因其姓名犯唐高祖李渊之讳,“故称字焉”。而刘渊的族子刘曜,《晋书》本传则云其“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三寸”。

  张敬修的父亲、大名鼎鼎的张居正,胡须长得也很有特点。《明史·张居正传》载:“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延伸阅读:

  ●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法老,在三千年后人们还在争论他神秘死亡的原因,虽然直到去世时也只有十几岁,但他早已戴上长而整齐的假胡子显示身为国王的尊贵。

  在古代,胡子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古埃及文物展中,精致的青铜剃须刀屡屡亮相,它可是当时男人们每天要用的物品。在古代埃及,打扮对男人来说非常重要,长长的胡子通常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表现,祭司们由于宗教洁净的要求,更是要把头发和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理发师是王宫、贵族的庭院、神庙以及军队里不可缺少的组成人员,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有剃须刀、刀以及铜或青铜制成的镊子。在古代埃及祭司隔一天就要刮一遍全身的毛,作为最高祭司的埃及国王自然不得例外。

  但在当时胡子作为高贵与尊严的象征,国王没有胡子怎么行?于是在举行仪式或者重大活动时,国王便在下巴上戴上用头发做的长长的、齐梢的假胡子,女王则戴用黄金做的假胡子。因此,我们看到的许多埃及文物中的王者都戴着长长的假胡子,皇后也不例外。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亲自率领大军征服下埃及时,交战中不慎将假胡须失落于战场,为了夺回御须,有600多名士兵竟丧生在敌军刀下。

  因此,如此重要的胡子会引起国与国的事端也就不足为怪。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王妃,因为路易七世剃掉了胡须而与之离婚,改嫁给了蓄着一副漂亮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作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为此争夺了300年,这就是著名的“胡子大战。”

  ●美国总统林肯在竞选的时候收到一个小姑娘的来信,信中写到:“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人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所有的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林肯便开始蓄留了一脸又浓又密的胡子。也许他的当选,与胡子不无关系。

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