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宋仁宗的饮食习惯

时间: 耀聪2 中华杂谈

  编者按:从前中国的学问,都是教养君子之学,君子就是会自律的人,是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地位越高,受的约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约束。那么下面一起看下宋仁宗的饮食习惯。

  《尚食志·糟》一文,曾述宋仁宗皇后向吕夷简夫人索糟鱼一事,宋朝宫廷有制度:不得取食于四方。就是说,京城所在地方产什么,皇宫里基本上就吃什么,不能让全国各地进宫土仪即地方特产,以免增加百姓负担。京城绝没有逢年过节前,突然多了外地的送礼车,将道路堵死的情况!

  岂止如此,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饿了,特别想吃烧羊肉,但他忍着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对伺候他的侍臣说:昨半夜里,朕突感饥饿,特别想吃烧羊肉。侍臣一惊,赶紧说:那您就应该降旨让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摆摆手说:算了!朕听说宫里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当成永例、制度,供应不断。其实,朕当时也想让御膳房做来着,但恐怕吃这一回,就让今后每天晚上杀羊成为制度,那就太糟糕了。(“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则害物多矣。”)在场的所有人听了,都高呼万岁!

  我们在清宫戏里常见戏中人动不动就端起盖碗茶抿一口,帝后步履所至,茶汤都是跟随着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内监宫女勤快地给主子递水,哪怕主子不愿意喝,也绝不会怪罪。这点眼力见儿是宫廷内监必须有的。宋朝宫廷似乎就不如清宫那么方便:一次春日游园,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他没出声,往左右看,找水喝,但谁也没领会他的意思,就没给他水喝。等回到内宫休息,仁宗急忙对嫔妃说:太渴了,赶紧端热水来。

  嫔妃一听,赶紧端水。看着皇帝喝水,嫔妃才说:皇上为何刚才在花园里不向内监索水?这帮人也太不会伺候人了!宋仁宗说:朕回头看了几次,没看见随行的烧水镣子(类似带炭炉的热水瓶),就没出声。朕怕一出声,就会有人受处罚,所以才“忍渴而归”。

  宫廷禁止向四方索食,但是,外地特产卖到京城,内务府有时候也从街上采买一些,而不是特供。有一年秋天,内务府买来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宋仁宗在餐桌上见了,问:这东西汴京不产,哪里来的?内监回奏:海边来的。仁宗说:要多少钱一枚?内监回:千钱一枚。仁宗:这么贵?内监:路途遥远,且海物易馁,不易保存,自海边至京城,十不存一二,故颇为昂贵。仁宗说:这一盘二十八枚。朕常叮嘱你们不要过于奢侈,今天这一盘就吃掉二十八千钱!朕可下不了筷子。遂罢。

  什么是尊贵?尊贵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有条件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有条件干什么也不干什么。尊贵就是自律,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的要求,更是比刑律更高的要求,所谓“行己有耻”“有耻且格”。

  从前中国的学问,都是教养君子之学,君子就是会自律的人,是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地位越高,受的约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约束。“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用比刑罚更高的要求约束士大夫,士大夫一旦刑罚加身,那可就丢人丢大了。怎么后来这句话竟然被领会成了谁的地位越高、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受的约束就越小,最高地位的就没人管了?

  相关人物: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中国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亦以明君形象树立。[1]

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