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风流皇帝武则天

时间: 玉玲2 中华杂谈

  武则天(624—705)名曌(zhào),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一代佳人总是会寂寞的,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风流女帝武则天的资料,欢迎阅读!

  风流女帝武则天的秘密

  1.患难知己—花和尚薛怀义

  你没有看错,薛怀义是个和尚,原名冯小宝,同官县人氏。以贩卖狗皮膏药为生,后因在街上的一次打架斗殴中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缉拿逃到洛阳白马寺出家为僧。那么一个和尚怎么会和当时远在长安深宫大院的武媚勾搭上的呢?原来在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作为太宗的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出家,而感业寺与白马寺只一墙之隔且两寺同饮一口井水。机缘巧合下两人在井台邂逅,因都是半路出家,怎能抵挡的住世俗的诱惑,薛怀义又好吃点肉,时不时搞点野味给两人开荤,一来二去两人就好上了。武则天回宫后两人暗中还有来往,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广招男宠,将冯小宝招入宫中。为改变冯小宝低贱的出身赐他薛姓改名薛怀义,还让他与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联宗,让薛绍称他为叔父。薛怀义凭着过人的聪明和当年的感情很得武则天的爱惜,后因督建明堂和天堂有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封梁国公。后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得宠后的薛怀义广养情人,其中最大的情人就是太平公主,事实上是母女共用一宠。后因薛怀义得宠后的张狂与妒忌使得武则天日益厌恶,武则天便指使人将其暗杀,还将尸体送到白马寺烧成灰烬,和在泥里建造佛塔。

  2.妙手淫心沈南蓼

  薛怀义的死多少和武则天的这位御医男宠有关系,就在薛怀义恃宠而骄的时候沈南蓼成了武则天的男宠,妒忌的邪火在薛怀义的心中熊熊燃烧,他将花巨资打造的明堂付之一炬,武则天并没有追究。最后还是应了那句话 NO ZUO NO DIE薛怀义还是活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薛怀义死后已过中年早已被武则天掏空了身体的沈南蓼,自然无法满足武则天,最后也免不了失宠的命运。这时七十多岁的武则天陷入了寂寥烦闷之中,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更年期的象征啊,女皇果然非同常人,七十多岁还在更年期)于是乎我们的“二张”闪亮登场。

  3.古稀遇“二张”

  “二张”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指张宗昌,张易之兄弟。张宗昌、张易之是中山义丰人,其祖父辈的张行成在贞凤末当过宰相,也算名门出身(九泉之下的祖父知道家门出了这样的孝子贤孙作何感想)值得一提的是张宗昌本就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孝顺”的女儿看见母亲这样难过,出于对张宗昌功夫的肯定就把他推荐给了武则天(这是一种有借有还的高尚行为)。据说张宗昌“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身体通体雪艳、毫无瑕疵、瘦不露骨、丰不垂庾”,而且精通韵律、精力旺盛。一夜云雨后武则天果然很满意,这时候张宗昌提出他的哥哥张易之更擅房中之术,还吹牛说是少时得一高人指点,比大名鼎鼎的嫪毐也丝毫不逊色(果真是苟富贵勿相忘)。二张得宠后官运亨通先被任命为中郎将和少卿,之后还屡屡加官,二人分别掌管控鹤监(里面都是武皇的面首,掌管控鹤监的人相当于皇后)和秘书监。二人可谓权倾朝野,就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都争着为二人牵马坠蹬。由于“二张”的势力过于庞大,威胁到了大臣们的利益。他们甚至常常借武则天的名义发布矫诏,惹得大臣十分不满,最后大臣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二张死于乱刀之下。

  4.女皇选妃

  女皇武则天广置面首,那么怎么才能成为女皇的面首呢?第一种 you can you up,觉得自己能行就自荐去。第二种“选派”,《旧唐书·张行成传》(卷82)对此事曾留下文字记载,“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遭意识传统的朝臣谏反。其中这么两位“女选官”表现出色,其一是太平公主。这太平公主可不是别人,乃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张易之、张昌宗就是太平公主自己“试用”满意,感觉超爽之后,才选送给母亲的,合演了一出中国历史上 “母女共夫”的风流。另一著名的“女选官”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当时的宫中女官,后成为中宗李显的宫妃,受封“婕妤”。这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上官婉儿就是武则天的儿媳妇了。儿媳妇给婆婆物色面首,概称古今女人男色消费现象中的又一奇绝艳闻。

  拓展:风流皇帝武则天死因成谜 武则天无字碑的意义

  风流皇帝武则天死因成谜 竟是被男宠出卖?武则天的死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武则天是怎么死的,武则天给自己立无字碑的意义是什么这是考古学家一直在不停研究的问题,今天就由科技讯小编为你揭开谜团。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女皇帝,人们对他的死因一直很好奇,近日,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说武则天最后是被自己包养的男宠出卖,是被自己的男宠秘密杀死的,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小编也惊呆了!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武则天,生卒于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出生于山西文水县东,父亲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和寿命最长的皇帝,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登基后废唐,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武则天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当时武则天还比较注意约束男宠,后来冯小宝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

  武则天第一个男宠冯小宝

  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宠销声匿迹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作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

  一个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武则天无字碑引发后人争议

  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

  此外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第一,史书上总把武周末年政治上的大多数不稳定因素归咎于武后身边的两个男宠:二张兄弟,好像这段时间最尖锐的矛盾就是“二张之祸”,其实二张再怎么恃宠而骄,其时他们的实际地位只不过是女皇养的两只宠物而已,并未掌握实权,没有任何正式职务,连封个“国公”级别的爵位都要最会拍马屁的太平公主带着她两个兄弟向女皇几次三番地申请才通过。

  真正值得被患之的是武后本人和她那一帮武氏诸王吧,可为什么史书总把二张置于受抨击最厉害的浪尖上?超过了真正是李唐复兴隐患的武姓一门?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为尊者讳”,把他们两个当成了文字记载上的替罪羊吗?还是别有隐情?即二张兄弟会不会有什么别的比 营私贪污受贿性质更恶劣的行迹,没在史书上记录下来?

  梁王武三思

  第二,神龙政变之后,二张的下场极惨,被斩了不说,据说脑袋被挂起来示众,尸身还被剁成肉泥,弃于菜市。

  然而,在这场李唐复辟的政变中,应该说比二张更应该斩草除根的武氏诸王,却没有一个被杀的,而且均是官爵依旧,仍然享受极好的待遇,拥有极大的势力,这岂不奇怪?这一场相对温和,流血较少的神龙政变,为什么张氏兄弟而且唯独只有张氏兄弟的遭遇如此惨烈?

  二张兄弟

  何况他们是女皇的面首,即使处死也可做得隐蔽些,毕竟内宫之丑不可外扬。是什么促使复位的 中宗显及一干政变的大臣对他们做出斩首示众外还要碎尸的处置?

  武则天的死归根到底就是被自己男宠害死的,武则天在位时期风流成性,包养好几个男宠陪伴他,所以就是推理武则天是男宠杀死的也是有这个可能得。

  武则天无字碑里的三个秘密:为何墓碑上会无字

  中国古代的每个帝王将相可能都有这样的愿望:活着的时候大富大贵,建功立业;死了以后有人能给自己树碑立传,流芳千古。当然,遗臭万年的也有不少。但是,唯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没有希望能谁给她树碑立传。

  在陕西咸阳有个古代帝王的坟墓叫乾陵,里头埋葬着两个皇帝,一个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另外一个就是大周皇帝武则天。这两口子葬在一个坟墓里边。唐高宗李治那边立着一个碑,叫述圣记碑,就是讲述圣人事迹的碑。这个述圣记碑上面有五千多字,是武则天给她丈夫写的。可是,在她自己那里,虽然也立了个碑,而且碑上的格都打出来了——有三千多个格,意思是三千多字——但那上面却一个字都没有。所以,后世武则天这个碑叫作“无字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儿,没有任何一个帝王的碑文上是一个字都没有的。

  有人说了,皇帝死后的碑一般都是下任皇帝立的,我们为什么会说是武则天自己给自己立的无字碑呢?这是因为这个石碑并不是后人立的,而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就建好的,也是她自己提出要求不在这个碑上面刻一个字的。至于其中缘由为何,历史学家们经过多方考证也没有能够统一出一个标准答案。

  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太多,用文字无法记述。这种说法都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后人猜测。那么,我们在这里可以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仔细说说,武则天是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认为自己功劳大得都没法用文字描述了,这才立了个无字碑。

  从政治上来讲,武则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一位胸襟非常开阔的执政者。对这一点,她在用人上表现得最典型,不记前仇。因为她是在半中间改朝换代,把李家天下终结了来当皇帝的,尤其是一个女人当皇帝,违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因此有很多人都恨她。但是,武则天对这些仇人却能够不计前嫌。当初,讨伐武则天的人有一位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起草了一个《讨武曌檄文》,在里头把武则天给一通糟蹋、臭骂。但是,武则天不计前嫌,却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这么有才华的人却未受到重用,是宰相的失职啊!此外,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身边有个女秘书,叫上官婉儿。这个上官婉儿的父亲和爷爷都让武则天给杀了,可她还是敢重用上官婉儿为贴身女官。就这两件事,就说明武则天的胸襟相对来说是非常开阔的。

  再一个,武则天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门第观念非常强,一个人上辈是什么门第,到这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造成了贵族系统内部循环,近亲繁殖,要是一个人没能耐就全家完蛋。这个时候,科举可以使平头百姓平步青云进入体制内。武则天把这方面发扬光大了,不仅废除了官员举荐制度,还下令,“无论是何出身,有无门第,皆可奉诏应试,三试之后再将中榜进士给予我殿堂之上,朕将亲自面试之”。由武则天开创的科举殿试,延续了将近四百年,这之后,北宋的皇帝将殿试的前三名命为“三元”,这就是中国科举中的状元称谓之始。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唐太宗的基础上有所创举。大家记得周星驰演过一个电影,叫《武状元苏乞儿》吗?那么,武状元是什么时候有的?就是从武则天时候开始有的武状元,以前只有文状元。而且,若是有哪个大臣的建议好,她会推翻自己原先的那些观点而采纳他人观点,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再说文化上,武则天是个有文化的人,而且也敬仰文化人。武则天字写得非常好,叫飞白体。特点是每个字都是连笔字,而且每个字都露白,疏密有致,很有美感。武则天喜欢王羲之,一打听当朝官员中有一位是王羲之第十代孙子,就把他叫过来了,问这个人家中是否还有王羲之的真迹,让其拿来欣赏一番。这位一听乐坏了,怎么的呢?皇上要找这玩意儿,那他就指日高升了。二话没说,这个人就把家里头留的王羲之的,乃至他上九辈人的真迹都拿出来,献给武则天了。没想到的是,武则天把这些东西拿去之后,找来书法高手照着字临摹了下来。临完了以后,把原版的字画找一流的裱糊匠都给裱好了,然后让人给送回去了。老王家人一看乐坏了,直说武则天既喜欢文化,又尊重文化。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信佛,所以大力推广佛教。众所周知,洛阳龙门石窟上面有个卢舍那佛,是佛祖的法身。而这卢舍那佛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让人在龙门石窟山上雕的。据说,这尊大佛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模样雕的。所以,大家要想知道武则天长什么模样,就到洛阳龙门石窟看卢舍那大佛去。那像就是武则天的像,算得上宝相庄严,母仪天下。

  由于在政治、文化上立得住,在经济上也是把好手,所以武则天继位时期人口增长得比较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包括她60 多岁当皇帝之前管理朝政的那些年——从公元652年到公元705 年这五十多年间,唐朝人口从380 万户涨到615 万户,翻了将近一番。这说明什么?说明不动刀兵,社会经济就能稳定发展,说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武则天积极鼓励农业。比方说,按照她的规定,官员怎么升职呢?是任职地方的老百姓要家家有余粮,才说明这个地方官干得好,抓农业抓得好,才会让你升职。如果官员任职的地方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那就处罚当地的官员。而且,武则天在发展经济上有一套很细腻的方式,在她执政期间也出了很多抓农业抓得比较好的官吏。

  而且,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延展看出来。大家都知道,唐朝唐太宗时期叫“贞观之治”,这是武则天之前。武则天之后,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叫“开元盛世”。这两个重要的中兴节点是靠武则天来衔接的,如果没有武则天这时候的休养生息和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

  所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看,要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劳大,尤其那个时期大臣和身边人还都捧着她,那她找不着北,认为自己功劳大得无法描述也很正常。 还有第二种说法,说武则天很惭愧,认为自己没干什么好事,往上吹捧功德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决定什么也别写了。那么,武则天有什么事会让她觉得惭愧呢?必然是被人诟病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武则天造了一件工具,叫大铜匦。什么是大铜匦呢?就是用铜做的一个大箱子,四面分别是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一面有一个小口,作用跟现在的邮筒差不多,是往里面塞信的。塞什么信呢?一面是求职信,一面是给朝廷的意见书,一面是喊冤上告的,还有一面是用来告密的。当然,这四面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告密的。前面我们讲了,武则天上台这件事令李唐宗室非常不服,就有人琢磨要打倒武曌恢复正统。武则天一看,得让心腹监视他们,于是才发布命令造了大铜匦。

  而且,造这大铜匦还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出的主意。这件事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罪恶的先河,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有人告密了,武则天就会派人去查,这事要是真的,那告密人就会受到重奖,连升三级。但是,一查是诬告的话,也不处罚告密人。大家想想,这事光有好事,没有坏事,没有成本在里头,很多小人都趁这机会告状。再者,在这个利益诱惑下,告密引发了人最恶劣的本性。两口子,因看一方不顺眼,于是就向领导告密,把一方弄死了。比如,明明是兄弟两个,一个告发另一个,借此发财。所以说,这其实是在助长败坏人伦的作风。关于此事,我个人认为这是武则天一辈子中最大的过错,她开启了中国人亲人和亲人互相残害的潘多拉盒子。这个事情是武则天历史上不可饶恕的一个污点。

  上述事件,带来的另一个负面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重用酷吏,这是武则天被人诟病的第二件事。告密的事那么多,得一桩一桩查。但是,官场上,总是这个人和那个人有些关系,或是谁和谁之间有些关系,如果查案的人正好跟被查的人关系近,那他就不查了。于是,武则天为了能把这些事都搞清楚,就不用原有的官吏,而是从告密的这帮人里找人来查案子。告密的这些人多数是无赖,或者是底层人民,他们进了朝廷里头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有宗派,只能效忠女皇武则天一个人,所以武则天对这样的人最放心。而且,这样的人上来查案,如果一查被告人没事,那查案子的人会觉得脸面无光,也没功劳。所以,这些人手段都非常狠毒,要口供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后来,人们就将这种人统称为“酷吏”,就是生性残酷、手段严酷的官吏。

  武则天重用酷吏,一时之间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那个时候,进到监狱里头,就算没事,在严刑拷打之下也被屈打成招,其中含冤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在这些酷吏里头,有两个非常突出,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中国历史上有个出名的典故,叫“请君入瓮”,就是这两人创造的。周兴先当上了酷吏,来俊臣上来之后,武则天接到一封告密信,说周兴有不臣之心,要谋反。由于这周兴本身就是酷吏,于是武则天就起用来俊臣这个后起之秀,让他负责审理。来俊臣接了命令后,琢磨了半天,觉得靠已有的办法难不倒周兴。来俊臣也很狡猾,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周兴请到家里来喝酒,说自己有个难办的事情要请教周兴这个老前辈。周兴就问他何事。来俊臣就说自己遇到一个不肯招供、嘴硬皮厚、又有后台的囚犯,用尽了各种刑具,他还是不肯招供。周兴听后,就给来俊臣想了一个办法,让来俊臣准备一个大瓮,在大瓮四周架上柴火,将囚犯投入瓮中,死之能受,痛之难忍,能令囚犯生不如死,就是铁嘴钢牙也会立即招供。结果,周兴没想到的是,来俊臣竟然真的找来了大罐子,用火点着后,邀请周兴进去。这时候,周兴才知道,来俊臣是来审问他的。没办法,周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立即毫不保留地全部招供了。

  武则天第三件被很多人诟病的事,其实这也不能叫大罪过,就是宠爱男人,任用男宠。关于此事,历史上都传遍了,武则天一辈子有四个男宠,头一个叫薛怀义。第二个是沈南璆,后两个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此事在历史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有野史记载,也有正史记载。但是,我们得承认,武则天后来用的这些男宠并没有做什么,她那时候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有那心也没那力了。那么,她用这男宠干吗呢?其实就是心理安慰,也是女权主义的象征。就是男的当皇帝,甭管多大岁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一堆女人都是他的,那她身为女的,也当皇上了,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占有更多的男人呢?所以,她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女权皇帝的合法性。当然我认为这个不能算武则天一生的污点。

  还有第三种说法,说武则天很聪明,这一辈子做了许多事情,其中有好也有坏,自己来说的话,难免偏颇,于是,碑上就不写字了,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吧。所以,有人认为立个无字碑恰恰说明了武则天任后人评说功过的本意

1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