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洗澡的趣谈
洗澡被视为古代礼仪的大事,皇帝为此还给宦官放一天假,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关于洗澡的趣谈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古代关于洗澡的趣谈:
洗澡是日常生活最为平常的事。洗澡亦称沐浴,在古代视为一件礼仪大事,甚至还被纳入孝的一部分。为了沐浴亦发展到有法定假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因到公共澡堂冲凉后,感到劲爽词兴大发。冲凉是古代的一件大事 汉官沐浴都要放假沐浴这个意思,早在殷商时期已有,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沐字就像一个人用双手捧着水洗头发,而浴字则像一个人处于器皿之中,身边洒下点点水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沐,擢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由此可见,古代人对于洗发、洗身、洗手、洗脚都制定了专门的名称。古代的洗澡,更像我们今天饭前和睡前的洗手、洗脚。《黄帝内经·素问》就指出洗澡的功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用热水桑拿能预防疾病,具保健作用。
西周王朝沐浴的行为被赋与了许多新功能,比如祭祀和朝见天子之前沐浴净身,以示内心洁净虔诚。史载当时每逢重大祭祀,先要两次斋戒,沐浴更衣,还要戒食韭蒜等辛辣之物,净化身体,防止口臭。诸侯入京朝见天子时,会赐一块用来斋戒沐浴的封邑,称为汤沐邑,专门为沐浴划出地方,可见沐浴在当时是神圣的。
西周时期沐浴亦被纳入孝,《礼记》指出,当时除了规定沐浴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就连每天洗几次手、洗澡后用甚么来擦拭上下身等等都有讲究。平民家庭不能轻视沐浴,子女要烧热水,每隔三天为父母洗发,隔五天为高堂洗澡。
到了汉代,沐浴除了清洁身体,还增加了娱乐休闲内容。东汉《汉官仪》: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即是当时官员每工作五天便可以有一天假来沐浴更衣,回家团聚(也可见古时已经有五天工作制)。汉代和魏晋文人,在每年三月初,会将踏青、流杯、拔河等娱乐项目引进沐浴之中,一下子变得平易近人。
冲凉是古代的一件大事 汉官沐浴都要放假到了隋唐盛世,沐浴也是盛世。从唐代开始,人们沐浴还普遍使用生态沐浴液-各种花草和中草药擦身。唐代皇帝锺情温泉浴地,各地也相继盛行,唐太宗及唐玄宗先后在骊山的宫殿内设汤浴宫及华清池,专为帝王享用。唐玄宗更身体力行,每年十月都要偕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沐浴嬉乐。
在宋元时,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繁荣,出现公共澡堂,沐浴就更为普及。客人朋友自远方来,主人要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后再摆筵席,叫洗尘。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大文豪苏东坡(没错,又是他)有次到公共浴堂沐浴后,身心畅快,诗兴大发,写了《如梦令》。
相反他的政敌王安石就不好洗沐,身上长虱,史上出了名。好友吴充为改变他不良习惯,决定与韩维一起组成冲凉会,定期去公共浴堂沐浴更衣。王安石一改旧习,个人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冲凉是古代的一件大事 汉官沐浴都要放假明清时期,沐浴真正深入生活,各种服务行业日渐兴盛,城市中出现浴堂甚至混堂,大概入浴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付足钱,就可进入浴池浸浴洗澡。
古代官员是怎么放假的:
出于劳逸结合的需要,人类自从有了比较正规的社会制度,就逐渐形成了休假制度。但中国古代朝代变迁比较多,所以官吏放假的制度也是千差万别。
秦代没有明确规定放假制度,但官吏可以告假,称作“告归”。
汉代规定了休假制度:《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休沐”即指回家休息沐浴。一年的放假时间大约73天左右。除了这种类似星期天的规律性休假外,汉代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西汉时,夏至或冬至官员也都休一天假。这种惯例一直沿袭到隋朝。
在汉代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官吏“轮休”,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后来唐朝以后一直到元代的办公休假时间也都是如此,这也就是被史上称之为的“旬假”。
在唐代和宋代,还有分别放假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长短不等的节庆。这时朝廷最为重视的就是春节和冬至日,每次都放七天假。据有关材料记载,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各1天。这当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认为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有关。宋代有54个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为正式“休务日”,其他时间朝廷官员还要抽出部分时间要和平时一样办公办事。但是在宋代已经没有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辰日放假的制度了。
元代的法定节庆假日只有十六个。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朝廷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实际上,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吏来说,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来“封印”。约一个月之后,要宣布来“开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这个时期规定中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假日,但朝廷官员有是可以随时请假。后来直到民国时期,才把星期天定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此外,在规律性休假和节庆休假,我国古代还有一些照顾个人特殊事项的假日,如婚丧嫁娶等休假。其中最人性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规定: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五年有十五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三天假;亲戚的有一天假。子女婚事有九天假,旅途所需时日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父母丧事,朝廷官员必须强制性的退职三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亲丧事,放假三十天、二十天、十五天或七天;远亲的丧事放假五天、三天或者一天。官员的老师的丧事,放假三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一天。在第五个月时有十五天的“田假”,第九个月时还有十五天的“授衣假”。宋代大体延续了唐代的放假规定, 甚至比唐代还要宽松,但休假需提前“告假”,期满“销假”。
相对于唐宋宽松和人性化的放假制度,元明清时期就显得小气多了。元代最甚,官吏们全年节假日仅16天。明清时期除了上述的父母丧丁忧守制三年的规定不变外,其余规定也全部废除,官员个人如有特殊事情可以向上级请假。但明清时期,比较重视的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节日的休假。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1902年,朝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全国中、高等学堂实行星期制。不出4年,中央机关也采用了星期制。
从古代的放假情况看,封建社会放假制度性较差,变化也比较大。但有些朝代的规定比较人性化,能够从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规定假期,尤其是能够重视婚丧等假期,这些是很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今天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