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分娩的趣谈
古人坐着生产避免难产,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古人分娩的趣谈,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关于古人分娩的趣谈:
古装戏的产妇几乎清一色躺在床上生孩子,这种卧式分娩与现在相同。但其实古人更流行站着或坐着生孩子,即竖式分娩。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就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所以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个人要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在南宋的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可见一妇人从后抱住孕妇的腰,前面的妇人则卷衣袖准备接生。
对于竖式分娩的情形,唐代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记载,有个人的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他儿媳生产时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用竖式分娩就顺利生下孩子。到了宋代,医学家杨康侯《十产论》亦有一例,一名产妇因久坐椅褥,抵其生路,于是用手扯住悬挂的手巾,屈膝半蹲,产户舒张,儿即生下。
古代医疗条件差,生孩子被形容是产妇过鬼门,竖式分娩之所以较为普及,皆因可以减少难产。古代亦早已出现剖腹产,以减少产妇的死亡率。最早关于剖腹产的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引述先祖的故事: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陆终的六个孩子皆妻子女嬇剖腹而产,但吴回和陆终都是远古时神话人物,剖腹产遭质疑。到了三国时期,则有真实的剖腹产案例。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记载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既然古人生产如此难,除了转换分娩姿势,亦会用多种方法催生:催生药和催生符,古人在生产前或生产中会让孕妇服用汤剂,俗称催生汤,与现代给产妇打催产素的功效类似。芫花、天花粉等中药材被现代医学证明有催生功效,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芫花的根有催产、堕胎作用,而天花粉则通月水,治胎衣不下。
催生之术在宋代尤其流行,出现好多催生偏方,甚至有人画符催生。《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一味催生丹,称兔毛和皮烧为灰,末之,以酒调方寸匕,服之即产。又有人将催生符、海马、马衔铁等贴于产房,或让产妇握在手中,据称有避免难产之神效。
分娩简介:
娩,是指自母体中作为新的个体出现;特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分娩的全过程共分为3期,也称为3个产程。第一产程,即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指胎儿娩出到胎盘排出的过程。最近,国外有研究表明,产妇分娩方式与其妊娠后期饮食中锌的含量有关,每天摄锌越多,其自然分娩的机会越大,反之,则只能借助产钳或剖宫产了。分娩后女性常用花漾初蕊等缩阴产品。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了解和掌握产前的一些征象,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慌乱,对每个初产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临产的标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子宫底下降。一般的初产妇,约在分娩前3个星期,宫底就开始下降。这是由于胎儿的先露部在渐渐下降,此时,孕妇觉得上腹部轻松多了,呼吸比以前畅快,但是感觉下腹部沉重,有下坠感。有的孕妇感到腰酸腿胀,小便次数增多,阴道分泌物增多。
(2)不规则的子宫收缩。约在分娩前2周,孕妇会感到下腹不适,夜间常出现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即腹部绷紧发硬的现象,但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钟,往往在清晨消失。子宫阵发性收缩还会导致有规律的腹痛,开始时每隔10~15分钟1次,以后间歇时间逐渐缩短。
(3)见红。在临产前24~48小时,孕妇阴道会排出少量血性粘液,俗称“见红”。这是分娩即将开始的一个较可靠的标志,是因为宫颈口扩张使其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而有少许出血,与宫颈粘液混合排出而成。
(4)破水。此为胎儿下降,先露部把胎膜顶破,羊水流出,孕妇突然感到有水自阴道内流出,时多时少,持续不断。一般在破膜后24小时内临产。
以上四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却很相近。 娩,是指自母体中作为新的个体出现;特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分娩的全过程共分为3期,也称为3个产程。第一产程,即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指胎儿娩出到胎盘排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