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会不会剑术
三国史上刘备的剑术历史上竟排名第三,这是真是假?历史上刘备会不会剑术?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历史上刘备会不会剑术,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历史上刘备会不会剑术: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面,根本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腩。碰上一个武功不高的高览,吓得要自杀,就连孙夫人练了几手三脚猫的功夫,也能把老公制得服服帖帖。然而我总是疑惑:此人生平亲自参加的大小战役不可计数,如果没有一身武功,难道真的能够在乱军之中保全下来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看一看三国志的记载,《先主传》上面说:“大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后面又说,“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於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再就是嘉靖时期的游击何良臣《阵纪》里面说的:“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在这里刘备的剑法成了历史上五大剑术之一(多谢巴山夜雨兄的提醒)。可见以刘备的武力,不仅能够在三国乱世自保,而且可以和吕布分庭抗礼。当然,这里的武力不仅仅指自身的武功,还有统军的能力。说得更明白的是《典略》:“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从此见得,刘备的武力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
这里面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对关羽张飞的神话作用。关于关二爷的讨论贴很多,其武艺的确算是三国中出类拔萃的,但是拔高的武圣的地位,似乎有些夸大。这里只想讨论一个问题:三国的时候,中国的兵器还没有发展分化到后来的程度,这个最终的完善是宋朝完成的。青龙偃月刀很可能是一个虚构,因为这个形式的兵器是唐朝以后出现的。有专家考证,关羽使用的武器很可能是矛。三国志也说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个“刺”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关羽使用的是一种刺杀性质的兵刃,例如长矛,而不是后世传说的青龙宝刀;第二是关羽杀颜良属于偷袭性质,既然算不上光明正大,也就无法验证它的真正武功了。
另外再说张飞,三国志和演艺里大书特书的长坂当阳之战,靠的是张飞的胆识,并没有正面描写武功。至于气冲斗牛的鞭打督邮,那其实是刘备所为。顺便说一句,历史上温酒斩华雄的也是孙坚。可见罗灌水为了塑造他的英雄形象,不惜篡改历史。应该说,关羽和张飞既然号称万人敌,武功无疑是三国顶尖高手,但是与他们结拜的刘备也绝对不会是易与之辈。最后要说一下刘备的生理优势---长臂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一篇文章《戏说三国战将的武器》里面曾经提到过。根据武术学家们考证,起始于先秦的通臂拳是中国最早的武术种类之一,其他的很多武术流派是晋唐以后发展完善的。直到今天,北京的崇雍大街上仍然有一个通臂拳研究会。毫无疑问,三国时期主要流行的武术流派应该是通臂拳。这是一种模仿传说中通臂猿猴的仿生拳法。所谓通臂,是一种类似于机器人的猿猴,可以将一侧的手臂缩入体腔,借此延长另一侧的肢体长度。《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六耳猕猴一段,佛祖曾告诉悟空:天下猴分四种: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可见通臂猿猴的传说在中国民间还是颇有影响力的。通臂拳当然不可能将手臂缩入体腔,但是也充分利用了仿生学原理,最大限度的利用人的肢体长度。悟空自然是灵明石猴,冒充他的是六耳猕猴,花果山的小猴子们大多是赤尻马猴,就是我们今天在动物园看见的红屁股猴。而通臂猿猴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猴子,传说他想取得的物件,就是远隔万里,也是手到擒来,这就是通臂的作用。
三国志上说刘备垂手下膝,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刘备天赋异秉,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刘备乃通臂高手,因此给人以长臂的假象。更有可能两种优势兼而有之。毕竟这种异能之人,千余年中也只听说了一个。试想普通人的单侧手臂长度为80厘米左右,两臂展平,外加身体宽度,臂展应该与体长大致相当。而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如果双手过膝,单侧臂长应该不少于1。2米,通臂之后可达2。4米,加上宝剑的长度,应该在3。5米以上!这已经超过了三国时期绝大多数战将的兵器长度(包括九尺五寸的青龙偃月刀)。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打起架来,你够得着他,他够不着你,占了好大一个便宜。而且人体对手臂的控制比对兵器的控制要自如灵活得多。金庸先生在射雕中提到了欧阳克的灵蛇拳,也是借用了这种联想。三英战吕布时,尽管吕布武艺高出玄德很多,但是他大部分精力用来对付关羽和张飞,眼前有这样一件又软又长的奇门兵器绕来绕去,怎能不心烦意乱!而且刘备的手臂专门去钻吕布的空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吕布,也只有选择逃跑。所以说,刘备的双臂加宝剑在虎牢关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算起来,刘备的武功应该是不低的。不过这篇文章一半考证,一半猜想,还加上了我自己的胡说八道,以上推论,信与不信,就凭大家自己了。
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2]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