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猪八戒为什么只是净坛使者

时间: 鸿宇2 中华杂谈

  在西游中,猪八戒既降妖又挑担,为什么只混成净坛使者?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猪八戒为什么只是净坛使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猪八戒为什么只是净坛使者:

  取经路上,负责挑担的不是沙僧,而是猪八戒!

  取经团队的行李中有哪些东西呢?在原文中,八戒曾经介绍说:

  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

  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唐僧师徒走的是远路,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其他东西都是能省则省。

  黄藤篾,绳子,扁担,防雨布,这四件基本上是行李担子的常规装备。就算是空的,也有这几样。真正重的是九环锡杖。因为是凡人唐僧也能使用,估计不会太重,但一二十斤还是应该有的。

  篾丝藤缠大斗篷是雨具。八戒没有说数量,应该是一副。取经路上若是下雨,有人家时自然借宿。若是在荒山野岭,就让唐僧一人穿上斗篷。其余其他三人,都在雨下淋着。

  除了以上这些,行李中还有啥?

  其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换洗衣服。

  就算是每人冬夏各两套,那也是十六套衣服。

  唐僧是有多套衣服的。平常行路是一套,晚上睡觉是一套,遇上庙宇宝塔时要穿上锦襕袈裟,也算一套。孙悟空最早的衣服是根据唐僧的衣服改小的。猪八戒离开高老庄时,向高太公讨要了一套新衣服。沙和尚在受戒改名时,不但换了发型,也穿上了和尚的衣服。三兄弟虽然都是神仙,但都是要换洗衣服的。

  其二、紫金钵盂一个。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能吃。为啥他那么能吃呢?

  取经路上,经常一两个月都看不到一个人家,常年行走在荒野郊外。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孙悟空是拿着紫金钵盂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化斋。但是,紫金钵盂不大,只能装下一碗多些的饭。也就是说,只够唐僧一个人吃。结果,在野外时经常发生的场景就是,唐僧一个人吃饭,猴哥、八戒、沙僧在一边看着。

  孙悟空很耐饿,偶尔心情好,也会带回来一些水果给八戒、沙僧吃。八戒、沙僧虽然很饿,但是在孙悟空离开后,他们就负责唐僧安全,不能离开。因此,一旦遇上了人家,可以借宿,八戒就大吃特吃。一个人的饭量可以顶几十个壮汉。就是沙僧,吃个五七个人的饭,也绝没问题。

  其三、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是当初唐太宗发给唐僧的官方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既可以证明唐僧具有大唐御弟这个荣耀的身份,也可以迫使唐僧履行职责——唯有盖上沿途国家的官方印信,才能证明你确实到西天取经。

  开始时,通关文牒上只有唐僧的名字,在女儿国时,女王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名字,引发了真假美猴王事件。在取经成功后,唐僧将她通关文牒交还给了唐太宗。

  行李当中除了这三样,还有啥?

  猪八戒除了挑担,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做饭!

  在五庄观故事中,猪八戒一个人在后院厨房洗米做饭。用的锅灶油盐都是五庄观的,可是,米面是自己的。可见行李中应当还存放了少量的干粮和米面。

  由此看来,猪八戒的行李担子还真不轻,估计三五十斤怎么都是有的。猪八戒是天神下凡不假,可是,长途跋涉也一样会饿,会累。

  在取经成功时,如来宣布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在取经路上,虽然顶尖妖王杀的不多,可是那种二三流的中妖、小妖杀的绝不比孙悟空少。最终评定时,降妖除魔的功绩却被一笔勾销,仅仅剩下挑担一项。这都是因为《四圣试禅心》中唯独八戒考核不过关。给上级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实在太重要了!

  猪八戒简介:

  猪八戒是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的角色。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因调戏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意指月府仙女。并非民间传说里的后羿之妻姮娥。)被逐出天界,却又错投猪胎。唐僧和孙悟空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从此成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

  猪八戒,《西游记》中的角色。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霓裳仙子(民间传说为嫦娥,《西游记》中嫦娥则是仙女称号)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耙。唐僧和孙悟空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孙悟空在云栈洞中与猪八戒大战,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净坛使者的美好结果吧。猪八戒《西游记》是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这就是猪八戒的外在形象。

  鲁迅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更接近猪八戒。龚维英在《猪八戒艺术形象的渊源》中认定猪八戒的最原始依据是河伯冯夷。吴自牧《梦梁录》曾提到“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陈寅恪又说:“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

1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