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唐宪宗为什么终身不立皇后

时间: 鸿宇2 中华杂谈

  唐朝好皇帝唐宪宗李纯终生不立皇后背后有什么内幕?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唐宪宗为什么终身不立皇后,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唐宪宗为什么终身不立皇后:

  唐宪宗李纯是历史上第一个不设皇后的皇帝。郭氏是李纯的嫡妻,李纯继位以后,并不册封郭氏为皇后,只封他为贵妃。终其一朝,也一直没有立过皇后。唐宪宗不册封郭氏,急怀了朝中大臣。皇后为国母,母仪天下。国家要没有国母,那会乱了纲常,天下不稳。于是元和八年(813年),百官多次联名上奏,要求宪宗册封郭贵妃为皇后。但是宪宗每次都只是笑笑,不听。宪宗为什么不立皇后呢?《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八年,群臣三请立为后,帝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宪宗在后宫宠幸的嫔妃非常多,恐怕立了郭氏为皇后后,她会干涉自己,让自己不能够想爱谁就爱谁,所以不立。

  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深表怀疑的。这给人一种感觉,宪宗与那些花花皇帝一样,乐于终日流连后宫,不理朝政。但事实并非如此,唐宪宗在他当皇帝的十五年时间里,并没有过这样的劣行。不但没有,而且他还被称为唐朝最好的三个皇帝之一。哪三个皇帝呢?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当然,唐宪宗的儿子唐宣宗也应该挤进这个行列)。而且在他的手上,唐朝还实现了“元和中兴”。既然是这样一个有见识有作为的皇帝,却为什么要做出有损国本,不立皇后这样的事情呢?笔者认为,唐宪宗不立皇后,肯定是有玄机的。什么玄机呢?

  要想参透这个玄机,咱们需要注意唐宪宗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削藩”。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藩镇割据又是因安史之乱直接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藩镇是不少的,毕竟唐王朝有那么宽的边境线,没有藩镇守边是不可能的。但藩镇并未作乱。后来唐玄宗把边关交给了安禄山等胡人,才造成安史之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一方面,唐王朝需要依仗大量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虽然帮助唐王朝打败了安史,但也因此成为新的不大听号令的藩镇。另一方面,平定安史之乱也非常不彻底,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参与安史叛乱的叛军将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朝廷下诏:“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

  照理说,这些人参与了叛乱,就算不问罪,但也不能重用。然而唐王朝却不但不问罪,还都封为节度使,张忠志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任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任幽州节度使。这河北的三个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进行好好打理,却交给叛将,这不是养虎为患吗?果然建中二年,河北三镇节度使联合上书朝廷,要求确立节度使世袭制,也就是父死子继。这种在千年前秦王朝就已经废弃的诸侯世袭制,又再一次死灰复燃。唐德宗当然坚决不同意。但是三个节度使不尿他,自行定了世袭制的规矩。最后唐德宗也没办法,只好认了。

  唐德宗的孙子唐宪宗上台以后,他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而雄才大略的唐宪宗,一上台便举起历史的大旗,发动了著名削藩之战。这场长达15年的削藩之战,一直延续了唐宪宗去世。元和元年(806年)平定夏绥银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同年十月,平定剑南西川刘辟之乱;元和二年(807年),平定了镇海节度使李琦之乱;元和五年(810年),平定义武节度使之乱;元和七年(812年),收复河北三镇之一魏博;元和八年(813年),平定辰、溆二州的首领张伯靖叛乱;元和九年(814年),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定淄青之乱……

  看了这一组数据,我们或许会理解唐宪宗为什么不立郭贵妃为皇后了。为什么呢?咱们来看看郭贵妃的背景。郭贵妃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同时也是郭子仪儿子郭暖与唐代宗外孙女升平公主的女儿。安史之乱最终能够平定下来,有两个最重要的人功不可没,一个就是郭子仪,另一个是李光弼。当然,不管郭子仪还是李光弼都是忠臣,他们不可能像其他节度使那样拥兵自重。但是作为皇帝的唐宪宗不能不提防郭家。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戏叫做《醉打金枝》,香港还拍过一个电视剧。里面说的事就是郭贵妃的父母之间的事情。升平公主嫁入郭家后,仗着自己是公主的身份,对公公爹郭子仪不尊敬。郭暖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平常还能忍一忍。有一次喝醉酒,终于惹不住,把公主狠狠地揍了一顿。一边揍一边说狠话:“你依仗你爹是天子是吧?那有什么了不起,我爹只不过不做天子而已!”公主被打后,愤愤进宫,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向他爹代宗告状。谁知道代宗听后,却默然说道:“郭暖说得不错啊,如果他郭子仪想当皇帝,天下还能为我家所有吗?”同时劝慰公主,让她赶紧回家。郭子仪听到这件事后,吓得赶紧把他儿子绑起来,送到代宗那里请罪。代宗笑呵呵地说:“儿女的私房话,怎么能够当真,你可别在意啊!”郭子仪回家后,将郭暖杖打数十下,才了事。

  这段典故,估计宪宗肯定是听说过的。代宗虽然好脾气,对郭子仪宽宏大量,但是志在削藩的宪宗一定记得这件事。所以他不立郭贵妃为皇后的目的,就是避免郭家坐大。郭子仪忠臣不造反,难保郭家后人中没有人效仿藩镇割据的事情发生!

  不过,宪宗虽然在皇后问题上有此深沉的考虑,但是他终究没有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他所做的削藩,不过只是把作乱的藩镇打压下去了,并没有形成限制藩镇发展做大的措施,所以藩镇问题此后依然屡禁不止。而另一个诡异的事情是,郭贵妃虽然没当过皇后,但是宪宗去世,宪宗与郭贵妃的儿子穆宗登位后,却把他母亲尊为太后,而且此后在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均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享尽尊贵。

  唐宪宗李纯简介: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唐代第十二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

  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

  元和十五年(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景陵。

  唐宪宗(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名李纯,年号元和 806年-820 .是唐朝第13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的长子,一开始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继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并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但同时宪宗的地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

  唐宪宗是唐顺宗的长子,幼小聪明机敏。有一次,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是谁的儿子?坐在我的怀里?"李纯答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听了感到惊奇。唐宪宗很想有一番作为,以图唐室中兴。

  唐宪宗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宪宗英明果断,虽然驱逐了王叔文集团,但却继续革新。对待割据的藩镇,采取强硬的措施。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特别是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虽然宪宗有心,但最后还是没有对河北三镇动武,只是接受了他们形式上的归顺。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

  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弘志所杀。

  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第二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宪宗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今河南荥阳北),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烧毁了。接着,又派人到京师暗杀了力主对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不久,又派人潜入东都,打算在洛阳焚烧宫阙,杀掠市民,后因事泄未能得逞。

  李师道的恐怖手段,虽然也曾使一些人动摇,但宪宗始终坚持用兵。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宪宗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又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淄、青、江州地复为唐有。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宪宗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宪宗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元和十四年(819年)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懿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这就是说,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广大农民的逃亡,影响生产的发展。所以,他向宪宗指明:"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但这些根本问题,宪宗都没有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的"元和中兴",并没有恢复唐朝富强繁荣的局面。

1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