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关于宋代女子画像的趣谈

时间: 鸿宇2 中华杂谈

  宋代画家笔下女子为什么都是A4腰?行动如弱柳扶风?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宋代女子画像的趣谈,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关于宋代女子画像的趣谈: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给予我们的强烈视觉艺术美感,无疑由来已久。唐代的杨玉环受到玄宗皇帝的专宠,其丰腴、其妖娆,是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潮流,我们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虽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自喻,但并不能说明宋代女性集体以瘦为美。不过,有迹象表明,宋代男人对女性外在的审美期待,在美学尺度上出现了“比黄花瘦”的转移,当是不争的事实。赵炎用一个“婉”字(美丽、娇小、苍白、纤弱)来概括这种“期待”,不一定恰当,但绝不会偏颇太多。

  在宋代文人绘画里,这种“期待”显然无处不在。如反应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耕获图》、《七夕夜市图》,反应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观灯图》,以及反应贵族文人生活的《西园雅集图》、《听琴图》等等,画中的女性看起来都比男人小一点,都有点削肩,比照唐代画家,宋代画家笔下的女子更为瘦小和娇气。

  在宋代人物画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刻意渲染男女性别差异和地位悬殊,借以体现对女性的“婉”的期待。比如,女人的衣服都比男人的鲜亮。男人的衣服以一种颜色为主,一般是黑色或灰白色;女装则飘荡摇曳,色彩艳丽,一般由好几种图案和色调组成。 男装一般是一件长衫。女人则穿得一层又一层,裙子和长袍外面罩短外衣或紧身坎肩,肩上披着披巾、彩带,或又披披巾又扎彩带。

  比如,头发的不同也很明显。男人的头发都拉到头顶上梳成顶簪,有时用小黑帽子罩住头发。比较之下,画中的女人和女孩,头发也扎着,但不戴帽子。她们有时用珠宝或发卡装饰头发,但通常都让它露出来一部分。发型各种各样,多半反映品味、地区和阶级方面的不同。低阶层妇女,出门时头上戴着一块布,大概是谦卑的标示,或称“盖头面帽”。

  比如,画中女侍的形象一般会被描画为仆人、妾和宫女(而不是妻子),但是拘谨和殷勤地服务使女人显得更吸引人,这种“期待”必定被带进夫妇关系之中。这当然是男子气对女人味的三个“期待”:一是成功的男人必须有女人服侍着。二是服侍着男人的女人对于多数女人而言,也是审美上好的形象。用外貌和服务取悦男人并因此得到回报的女人,可能满意地发现那些重要人物愿意看见她们,愿让她们围在旁边。再比如,用不同的方式做事从而证明男女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儒家思想里被当作非常重要的原则。儒家礼仪著作列举了一些小事的做法,如清晨问候父母,“丈夫唱诺,妇人道万福。”一起参加某种仪式,男人磕头两次,女人四次等等。前边说的几幅绘画中,已经形象化地通过男女不同的身体形象表达了区别的意图。

  尽管用画面表现性别差异和地位悬殊,并不能足够塑造人的内心和思想,但宋朝画家们的确通过衣服、发型、首饰等日常生日细节及男人必须由女人侍奉的绝对中心主题,完成了强有力的审美期待和视觉诉求。直接表现在女人身体和行为上的符号成为传递男女性别、地位观念的强有力方式。那么,宋代画家为何会出现这种审美期待或诉求呢?据赵炎分析,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男人对自身的审美开始转型,希望女人也跟着转。我们知道,五代及唐以前,男人以彪悍唯美,美男子的标准之一是阳刚之气。到了宋代,美男子普遍向文人转移,变得阴柔起来。这种转变可以从很多层面上说明。如轿子的使用明显增多,收藏古董、精美瓷器成风,狩猎不再流行了。

  宋人认为,文人学子应该文雅、有书卷气、好学深思或有艺术气质,但不需要强壮、敏捷,或身手不凡。文人学子形象的流行无疑得益于印刷术的推广应用,教育的普及,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上的胜利。赵炎以为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宋朝统治阶级精英男士们把自己重新塑造为文士的形象,意在强调与北方竞争者形成对比,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尚武的形象。不言自明,把文人的生活方式视为高等,也就断定汉族的文化高于非汉族文化。男人的这一转型,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之一的女人,也理所应当跟着转型,女人只有变得更为纤弱和和顺,才能满足男人的审美需要。试想,一个文弱的书生身边陪伴一群丰腴的女子,视觉上无论如何不怎么协调。艺术家在绘画作品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男人的这种期待。

  二是情欲享受上的某种暗示。宋代士大夫地位空前暴涨,既意味着儒学纲常的复兴,又意味着对年轻、衣着漂亮、殷勤和顺从的女人的需求开始空前起来,并且乐此不疲。因此,他们对女性的“婉”有所期待也就顺理成章了。如画中描绘的侍奉男人的女子,要么是侍奉皇帝的宫女,要么是侍奉学者的婢女和妾,要么是侍奉文人墨客的妓女,数量总比男人多,但中心人物一定得是男的,女人只是使男人更愉快、更享受的陪衬。

  换句话说,女侍的在场,证明了男人拥有的权力,足够得到很多女人为他服务。如果女性个个都是“杨玉环”类型的肥胖女子,还如何证明男人的中心地位?还如何让男人获得情欲上的满足?期待是一种普遍愿望,宋代画家们通过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男人的普遍愿望:更为瘦小的女性形象可能是男人的共同向往。也难怪李清照形容自己比黄花还瘦,宋代男人视女子为柔弱、娇小的普遍愿望,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了女子缠足在南宋后期的普遍化。

  宋代文学历史: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

  苏轼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73]。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74]。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

  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75]。

  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彻底的革新,他创立豪放派,扩大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