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元朝 >

宋元沙阳新城之战经过

时间: 克浩2 元朝

  宋元沙阳新城之战是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沿汉水南下,攻破沙洋堡、新城(均?在今湖北钟祥南)的作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宋元​沙阳新城之战经过,希望对你有用!

  宋元​沙阳新城之战经过

  元至元十一年九月,元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元军主力,自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出发,沿汉水南进,绕过郢州(今湖北钟祥)后,于十月二十二日进至沙洋堡。伯颜遣断事官杨仁风去招降,宋守将不肯与之对话,又遣一降将持黄榜和檄文,带上赵文义人头入城招降。宋守将王虎臣、王大用斩使焚黄榜,坚壁不降。时宋裨将傅益带水军17人乘船降元,继而又有7艘战船降元。王虎臣等将欲降而未及者全部处死。相恃至日幕,伯颜命新军万户忙兀台架设巨炮12座,准备攻城。二十三日,伯颜命参知政事吕文焕至城下招谕,又不应,遂命诸军发起强攻。知印百家奴立云梯于东角楼,登城力攻,夺其旗帜、弓矢、衣甲;新军万户忙兀台也竖云梯登城,焚其楼橹,拔羊角坝;易州等处管军总把巩信,率勇士50人,纵火焚寨,宋军大乱。

  日暮,北风大起,伯颜命炮水手元帅张荣等人顺风发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燎天,城中房舍几尽,沙洋被攻破。守将王虎臣、王大用等人被忙兀台俘获,其余全部被屠。沙洋堡南五里为新城,由善于守城颇得人心的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边居谊戍守。二十四日,元军至新城。吕文焕以为小堡,可不攻而破,乃遣人招降。边居谊拒绝招降,率舟师拒战。伯颜命万户帖木儿、史弼列沙洋所斩人头于城下恫慑并缚王虎臣、王大用至城下喊话劝降,边居谊仍拒不出降。元军又射黄榜和檄文入城中,边居谊佯邀吕文焕面谈,次日,吕文焕驰至城下,宋伏弩乱发,吕文焕身中三箭坠马,几为宋军钩获,幸为元军挟救,仓皇奔还。二十六日,宋守城总制黄顺越城出降,伯颜授其招讨使职,令至城下再次招降,边居谊誓以死守。黄顺乃呼城上守军,其部曲欲缒城出降,被边居谊截获斩杀。二十七日,宋军副都统制任宁也出降。伯颜见招降不果,乃督军占据周围堡寨,全力攻城。宣令降者悉免,拒战者皆斩。

  边居谊仍不为其威胁所动,率军以火具、弓弩顽强抵抗,击退吕文焕军进攻。元军总管李庭攻破新城外堡,竖云梯,蚁附而上,边居谊以家资尽散将士,往来督战,拒战至傍晚,元军破侵汉楼,楼火延绵,毁及民居,边居谊度力不能支,乃还宅弟,剑刎不死,赴火自焚。边居谊所部3000人,除黄顺、任宁外,皆尽力死战,悉为元军所屠,新城陷落。

  宋元沙阳新城之战点评

  此战,元伯颜针对沙洋、新城宋军防守严密的情况,反复进行招降,瓦解宋军,继而集中全力实施强攻,迅速破城,是其实行战抚相兼策略的初步尝试。

  南宋历史简介

  南宋(1127-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历经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由于军事力量较弱,又通过经过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后来金国几度南下都不曾灭掉南宋,而南宋在宋孝宗时期以及后期也有过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西边与西夏和大理为界。到了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而此时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蒙古人在灭掉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江南的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厓山海战爆发,宋末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覆亡。南宋虽偏安于淮水以南,但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并存的政权。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落,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

  元朝历史简介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名义上五国同为蒙古帝国,其藩属国涵盖东南亚各国。蒙元征服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王朝对峙,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知识分子被失去上升阶梯(科举)导致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