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皇后察必介绍
引言: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察必姓弘吉剌,是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在忽必烈还是王爷时就嫁给了忽必烈,几乎伴随忽必烈一生。
中国历史中有个现象,大凡开国皇帝都比较能干,不是只知享乐的酒囊饭袋,生活也比较简朴。
同样,陪伴皇帝打天下的开国皇后,也大多不是以色相取宠皇帝,而是人品端庄,有妇德、有本事,能辅佐皇帝成就大业。刘邦的皇后吕雉,多被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女性,巾帼豪杰;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宫中贤内助;另外朱元璋的马皇后,清朝的孝庄皇后……都可圈可点,受到史家和后世赞扬。
这里介绍一位世人不太熟悉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察必姓弘吉剌,是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在忽必烈还是王爷时就嫁给了忽必烈,几乎伴随忽必烈一生。
察必
忽必烈皇后察必介绍
关于她辅佐忽必烈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但就算从一些零散的记载中也可看出,她是一位头脑清醒而且有远见的女人。
公元1258年,蒙哥汗和忽必烈分兵攻宋,次年蒙哥汗死于四川钓鱼山。此时,忽必烈正久攻鄂州不下。谋士郝经、姚枢等苦劝忽必烈撤兵,但忽必烈求功心切,拒不听劝。恰在这时南宋又增派13万大军支援鄂州,而留守和林汗廷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四弟)正紧锣密鼓地谋划抢夺汗位,私自招募和调动汗廷军队。如果阿里不哥成功,忽必烈便会腹背受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形势极为危险。
在这紧急关头,察必虽然是女人,却敢于挺身而出。一方面,她义正词严地斥责阿里不哥私自调动军队;另一方面,果断派人去给远在江南的忽必烈送信。忽必烈见信后才意识到形势严峻,下了撤兵决心,抢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宝座。察必功劳大焉。
因为忽必烈重用汉人,察必也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作为少数民族妇女,她思想比较开明,不但能向忽必烈进谏,而且还很有点女人特有的机灵心眼。有一次,忽必烈碍于情面,批准4位怯薛官在京城近郊圈良田作牧场。察必没有直接向忽必烈进谏,而是当着忽必烈的面责备刘秉忠,说:“你们汉人很聪明,皇帝对你们言听计从,你明明知道圈地牧马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向皇帝进谏?难道要皇帝废除不许圈地牧马的诏令吗?”忽必烈知道察必在转着弯向自己进谏,终于撤销了允许圈地的诏令。
平定南宋以后,忽必烈特地把从南宋掠来的珍宝在大都皇宫陈列展览,炫耀战果,并允许嫔妃挑选一件自己心爱的。嫔妃们喜出望外,争先挑选,惟独察必不但不挑选,反且郁郁不乐,心事重重。忽必烈问她,平定江南一统天下是大喜事,为什么不高兴?察必说,宋朝的先人积攒下这些珍宝,传给他的后人,而后人不能守住祖业,亡了国,这些宝贝才落到我们手里,我怎忍心使用这些宝贝呀!她在为后人能不能守住得来不易的江山,会不会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而忧心。作为一个封建皇后,能有这样的远忧和见地,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一般来说皇宫生活是奢靡的,元朝也不例外。但立国之初,忽必烈深知创业艰辛,尚能禁奢靡、倡节俭。有一次,皇后察必私自从太府监领出一些绸缎做衣服,忽必烈知道后严肃地对她说:“此军国所需,非私家物,后何可得支?”在忽必烈倡导下,当时的元后宫是比较节俭的。据《元史》记载,皇后察必不但亲“率宫人,执女工”,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缝制衣服。史料记载,她根据蒙古民族骑射为主的特点,发明设计了一种叫“比甲”的上衣,这种衣服后襟比前襟长出一倍,没有衣领衣袖,改衣扣为系襻,非常适合骑马射箭穿用,“时皆仿之”,很快流行开来。胡帽原先是没有帽檐儿的,阳光照眼,影响射箭。察必对胡帽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前帽檐儿,避免了射箭时阳光晃眼的毛病。忽必烈试戴后大加赞赏,下令推广,“遂命为式”。察必还“修旧利废”、“变废为宝”。弓箭是蒙古族主要的作战武器,消耗极大,以前,用过的废弓弦都是扔掉。察必便带领宫人把它收集起来,重新蒸煮加工,用其作原料织成布匹,质地比绸缎还细密柔软。另外,她看到宣徽院制鼓将羊的前腿皮弃之不用,觉得可惜,便命宫人拣拾回来,糅制加工成彩色地毯,为国家节省下一大笔开支。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中至尊”的皇后,能如此勤俭是颇为不易和可贵的。
察必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南宋全太后是江南人,年事已高,身体本来就弱,被俘到大都后水土不服,长期患病。察必在忽必烈面前为她说情,希望忽必烈将其送回南方,忽必烈不允。察必竟再三请求。忽必烈斥责她妇人之见,目光短浅,没有远虑,坚决不允。
可见,皇帝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是皇权的安危利弊;而善良的女人考虑的,则是人情人性。
从以上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察必确实是一位贤德的皇后,是应当受到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