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为什么爱上太监
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那么古代宫女为什么爱上太监?
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社会,总会有许多不文明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如宫女制度,如太监制度,就是中国史上最不文明的制度,男的被废,女的不能嫁,阴阳失调,罪莫大焉。然而,总要在最不合理的组织内,找到尽量合理的组合,总要在不人性的圈子里,尽量找到人性的光辉,于是,憋屈的太监们和憋屈的宫女们,结合了。
翻翻明朝笔记野史《万历野获编》,方知道《后宫》里的宫女嫁给公公汪直,并非空穴来风,编剧能读书,影视有文化,善哉幸哉。看过《后宫.甄嬛传》的都知道,宫女与太监搭配过日子,叫做“对食”,有点搭伙吃饭的味道,这玩意在汉朝就有了。在这里,我没能力做学术的考据,也没精力做全景式的描述,就让我们学黄仁宇老师,把镜头集中在大明万历年间的宫廷。
那是十六世纪末期和十七世纪初期,那时候的皇帝叫朱翊钧,就是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西厂厂公汪直已不在世上很多年了,邵春华也只是个传说,但是在世的太监仍有一大把,邵春华们也得与他们相依为命,而且愈演愈烈。沈德符,当时明中央政府一位领导的公子,正在部属学校念书,出于很八卦的目的,打听到宫里头的“汪直们”和“邵春华们”混得越来越火热,宫女配太监,从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从非主流现象到主流现象。沈德符同学很八卦地透露:宫里头如果哪个太监没找女朋友,或者哪个宫女还没找男朋友,那已经很OUT了:“内中宫人(宫女),鲜(少)有无配偶者”。
沈德符勾勒了大明王朝“对食恋”发展路线图,前些年还偷偷摸摸,如果谁谈恋爱了,在路上还不好意思跟熟人打招呼,到了万历年间,则形势一片大好,公然手拉手肩并肩在宫里头走来走去,夫唱妇随,跟外头的夫妇没有半点区别,“唱随往还,如外人夫妇无异”。“对食恋”很实在,往往发展到“对食婚”,从恋爱走向神圣的婚姻殿堂,他们的婚姻也有浪漫气息。紫禁城虽然隔离了自由,隔离了人间,但隔离不了月光和星子,隔离不了玫瑰花瓣与雨丝,这些苦人儿“星前月下,彼此盟誓”。当然,恋爱婚姻也要花钱,为与心上人一个约会,公公们不惜重金,得以一亲芳泽。
紫禁城对于太监和宫女来说,如同监狱。然而,物资流通不会因此而隔绝,商业机制是任何体制都扼杀不了的。宫女们要买点小菜,减肥药,口红洗发水,或者一根线头,或者最新的爱疯四,最新款的裙子,宫里头又没超市,哪里弄去?有太监哥哥呢,太监毕竟要出去搞物资采办,拜托他们搞定:“凡宫人市一菜蔬,博一线帛,无不藉手………”都要借太监哥哥的手。有物质的流通,就有精神的沟通,交货交钱之际,眉来眼去,顺势谈谈恋爱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太监的历史由来
太监也称宦官,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1]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叫《巷伯》的诗,汉代经学家郑康成解释:“巷伯,阉官内小臣也”,内小臣就是太监。如此看来远在周代的时候就有太监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那是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而弄出来的玩意儿。由于两千多年积淀,沿习相传,太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有他们的群体文化。当然也有了一些特殊的技艺,大内之中太监有太监的秘术,譬如“玉根重生”。
由于太监的遭遇是非人的,阉割是极其不人道的,因此太监的心理是极度阴暗的,也是变态的,一但他们主事,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观念与常人不同,也就扭曲了朝政的实施。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他们对皇家是有奴性的,因己及人,太监一但得势就视满朝臣工为其奴才,要是那个官员不递门生帖子(拜干爹),他就视为异己一定要清除。
“太监文化”的发杨光大是在最腐败的清朝,“奴才该死”这句话常见于明朝的后宫,那是太监做错了事面对主子的口头禅。可是到了清朝在太和殿、乾清宫中也常常能听到这句话了,也就是说太和殿上的大小臣工也与太监无异是皇帝的家奴了。其实为祸更大的是太监文化已经深入到整个清朝的官场,于是乎“门生帖子”、“主子”、“奴才”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