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到底还是被皇妃征服了,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趁着农民军在背后捣乱,满洲八旗兵也开始侵犯辽东。之后,洪承畴又被授为蓟辽总督,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锦州。但晦气的是,松山之役中其副将夏承德叛变导致松山城破,弹尽粮绝之下,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都被俘虏。

  消息传来,明廷大震,众人皆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无疑。失去这样一个重臣,崇祯也感到极为痛心,其下令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期间,崇祯宣布亲祭十六坛(七日一坛),并写下“悼洪经略文”的昭书布告天下,让大家认真学习。

  不料,这才祭到第九坛,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大家听后是尴尬已极,祭奠也被无声无息撤销了。

  《清朝外史》中说,洪承畴四人被俘后,皇太极为震慑洪承畴,将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三人全杀了,唯独留下洪承畴一人械送至盛京(今沈阳)。

  据说,洪承畴开始是誓死不屈,其日夜篷头跣足,詈骂不休,并引颈待刃,“只求速死”。随后,洪又绝食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皇太极爱才心切,令人百般劝降,然始终不能将之降服。

  后来,皇太极问其他明朝降将,有什么可以讨好洪承畴的,有人以“好色”对。皇太极听后大喜,命十余名年轻漂亮的满洲少女精心打扮,然后千娇百媚的到洪承畴处去好生侍侯。但不知洪承畴是饿昏了,还是嫌其为庸脂俗粉,他对于这些少女诱惑完全不予理会。

  当时,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长得貌美体健,艳压群芳。正当皇太极苦恼之时,其心头一动,于是令博尔济吉特氏打扮成奴婢模样,前去设法劝降洪承畴。

  博尔济吉特氏接令后,认认真真梳洗打扮了一番,既不让自己太过艳丽,但又要显出自己的身段和美貌,着实花了不少工夫。

  当晚,博尔济吉特氏将人参汁偷藏在一个小壶里,随后袅袅婷婷的走进了洪承畴的监室。此时,洪承畴正在闭目面壁,突然闻得一股独特的女人香气,他不觉睁眼一瞧,只见一个漂亮女人依偎着坐在了自己身边。洪承畴心想坏了:罪过罪过,看来我老洪今晚是把持不住了!

  这时,美女轻启朱唇,娇声道:“洪,您的忠心世人皆知。您即使绝食,喝口水也不影响您就义啊?别让人说,我们亏待了你”。

  见洪承畴不为所动,美人儿又上前一步,她拉着洪承畴的袖子,凑到他的脖子上娇滴滴的说,“,您就给我一个面子,喝一口吧!”美人那香喷喷的气息和甜蜜蜜的话语弄得洪承畴心神荡漾,方寸大乱,不知不觉就着那小壶喝了一口!

  洪承畴不知这“水”乃是人参汤,喝了一口后还想喝。美人儿又在旁边乘机再劝,洪承畴一时连喝几口,这下不但没有饿死,反而精神充沛。加上有美女陪伴,最后他对送来的美酒佳肴也干脆来者不拒,绝食就义一事,早已抛之九霄云外。

  过了几天,皇太极亲自到太庙招降,洪承畴见后立而不跪。皇太极并不生气,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便问:“先生冷不冷啊?”未及其回答,皇太极便脱下身上貂裘,披在洪的身上。

  据《清史稿》描述:“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皇太极大喜之余,痛加赏赐,并摆酒唱戏以示庆贺。其手下大将见后很不服气,说:“洪承畴不过是个俘虏囚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皇上何必如此看重他呢?”皇太极呵呵笑道:“你们这些粗人,懂得什么?你们说,我们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图个啥啊?”

  众将说:“夺取中原,享受荣华富贵啊!” 皇太极笑道:“说得简单,我们进军中原,就像瞎子一样,今天获得一个引路的人(洪承畴),我怎能不开心啊?”众将这下才服气。

  据说,皇太极本打算将“宁死不屈”的洪承畴给杀了,但有个细节救了他。当时皇太极派他最宠信的大学土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在监室里开始是大肆咆哮,百般辱骂,范文程耐着脾气,既不发火,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畴聊起家常。

  两人谈话时,梁上突然掉下块燕泥弄脏了洪承畴的衣服。洪承畴便一边说话,一边屡次拂拭。范文程把这个细节看在眼里,随后将这事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寻死的。他对自己的破袍子还这么爱惜,何况他的生命?”

  皇太极心想也是,这才打消了杀洪承畴的念头而改为极力劝降。

  投降后两年里,洪承畴还要观察观察事态发展,他既不做官,也不为清廷效劳。但后来崇祯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明廷崩溃已无可挽回,而清廷正勃勃兴起,“以清代明”乃大势所趋,洪承畴于是决定再度出山,以求救万民于水火。

  由此,清初多采用洪承畴建议,录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约束军纪,不杀不抢不烧,并免除三饷,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据说,洪承畴临死前一直有个心病,怕死后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骂他是汉奸,于是一掷千金,请人为自己写传记,但十几个人写好后他都不满意。

  后来,有个秀才前来应召,说保证一个月内写出让他满意的传记,结果洪承畴眼巴巴等了二十九天,那个秀才却成天吃喝玩乐,一个字也没动过。

  洪承畴大怒,心想明天要再写不出来,我就宰了你小子!

  那秀才倒不慌不忙,第二天随手拣出一份别人已经写好但洪承畴不满意的传记,提笔在最前面加了两句:“弑吾君者是吾仇,斩吾仇者是吾君!”(暗指明朝覆灭系因李自成农民军,而清朝帮助中原恢复了秩序)

  洪承畴一见,喜出望外,眼含泪水的握住那秀才的手说:“兄弟啊,你真是我的知己啊!”于是,那秀才便发了一笔大财。只可惜,洪承畴死后没多久,康熙时官方编的《贰臣传》里,洪承畴就名列首位,终究是名节不保。

  最后,大家也许会好奇的问:那个妃子究竟是谁啊?说来鼎鼎大名,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乃后来的孝庄太后是也。

  洪承畴简

介及故事:

  洪承畴(1593~1665)中国明末降清大臣。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崇祯七年(1634)洪承畴任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镇压农民起义。后专督关中,俘高迎祥,逼李自成走商洛,使明末农民起义转入低潮。十二年调任蓟辽总督。十四年率八总兵、13万人,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大败后被困松山城。翌年城陷,降清。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元年(1644)四月,随清军入关。二年闰六月,受命至南京招抚江南各省,杀害南明抗清义士,坚持讨伐与招降并用,平定了江南抗清义军和南明鲁王、唐王(隆武)政权。五年回北京。十年五月,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到南方后,提出先固湖南,后安广西,得尺守尺,酌量进止的方针,对南明桂王(永历)政权所属抗清力量,实行长期军事围剿政策。十六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十八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卒,谥文襄。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诜,痒生(秀才)。

  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

  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出仕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明·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道参议。

  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

  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没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贼军”多达数万。

  崇祯四年(1633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崇祯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杜三、杨老柴被斩杀。此战一扫多年官军之颓气,被朝廷称为“西澳大捷”。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崇祯四年(1631年)至六年(1633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军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崇祯七年(1634),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20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义军于崇祯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

  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崇祯八年(1635)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1644),洪承畴随清军入京。清廷“特令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正遇李自成义军已推翻明朝统治的天赐良机,多尔衮踌躇不前。时随行参决帷幄的洪承畴急向多尔衮献策: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而“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并具体提出严肃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赏,抗拒者必诛,制订严密的行军路线和用兵方略。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和主张,向南进兵。同时,改变过去进关掠夺财物和任意屠城的恶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清军一到,几无反抗,顺利攻占北京。由于洪承畴引清军入关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遂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初重臣。

  多尔衮又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受阻,命承畴总督江南军务。洪承畴秉承清廷旨意,采取以安抚为主、进剿为辅的策略,招抚张缙彦及江南诸府,擒杀林金声、黄道周,攻占闽浙等地。三年平息江南反清势力,对清朝安定江南局势起了重大作用。在平定闽地唐王朱隶键的隆武攻权时,采用招抚其权臣郑芝龙的做法,使清廷“不劳一矢”而得福建,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被时为平南大的多罗贝勒博洛称为“开清第一功”。

  顺治八年(1651年),南明残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诸人建立以云贵为中心的包括四川、湖南、广西部分州县的反清基地,合师北拒清军。

  顺治十年(1653),清廷授洪承畴“经略大学士”,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

  顺治十二年(1655),洪承畴击败刘文秀,重创冯双礼,卢明臣坠水死。从此,清军控制湖广全境。顺治十四年(1657),洪承畴招降孙可望,三路军马入滇,规取贵州。

  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

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