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古代刑罚之蒸刑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中国古代最残忍刑罚蒸刑,从纣王开始就有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古代刑罚之蒸刑相关信息,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古代刑罚之蒸刑:

  蒸馒头、蒸年糕、蒸饺子就听多了,万万没想过,古代还有蒸人这种酷刑,称之为蒸刑。

  蒸刑在我国很早之前都有。据历史记载,周的始祖西伯被囚禁于羑里的时候,西伯的儿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质,为纣王当车夫。纣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锅里“蒸为羹”,赐给西伯。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纣王得意地对别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羹还不知道呢!”这是古代蒸人的最早的事例。

  蒸人的大锅古时叫做鼎或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淮南子·说山训》篇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之语,高锈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颜师古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因为烹人要用鼎或镬,所以,古时就把这种酷刑叫做镬烹、鼎镬或汤镬。如《汉书·刑法志》说“陵夷至于战国,……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肋、镬亨(烹)之刑”,《旧唐书·魏元忠传》说:“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所甘心”,《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说“臣令人持璧归,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请就汤镬”。

  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混战,法制没有规定,那时的国君将人处死,常采用蒸的方法。周夷王在位时,齐哀公因纪侯在周室进谗言,而被周夷王用大鼎蒸死。公元前五四七年,宋国太子痤被成公囚禁,自缢而死,后来成公知道太子是无罪的,非常懊悔,就烹杀拨弄是非的寺人伊戾。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白公逃到山中自缢而死,白公的学生微子抓住了石乞,问他白公死的地方,石乞无论如何也不肯说,微子就把石乞烹死。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国有个叫被瞻(有的书作叔瞻)的臣子劝郑文公杀掉重耳,郑文公没有听从。后来重耳归国即位,就是晋文公,他率军攻打郑国,指名要被瞻这个人,以报昔日之仇。被瞻向郑文公请求把自己交出去,来解救国家的危急,郑文公说:“这样做,我的罪过就太大了。”被瞻悦:“死了我一个,可以保全社稷,臣甘心情愿。”于是,郑文公派人把被瞻送到晋国军营中。晋文公命令准备好大鼎,要烹被瞻,被瞻用两口手按着鼎的铜耳,不肯进去,大声叫道:“晋军将士们,都听我说,当今世界上再没有像我被瞻这样的忠实于国君的人了。可是,忠于自己的国君,只能落个挨烹的下场啊!”晋文公听了他的叫喊,被他的忠诚和勇敢所感动,就改变了主意,向被瞻道歉,并宣布撤军,同时把被瞻送回郑国。

  被瞻因忠勇而免遭鼎烹之刑,后世传为佳话。战国时,却有一位贤明之士因忠于国君而被烹,为后世留下千古遗憾。此人是齐国人,名叫文挚,医术及其高明。有一年,齐泯王生了一个恶疮,派人到宋国请文挚(当时文挚游历至宋)。文挚归国,诊察了泯王的病情,私下对太子说:“大王的病我是可以治好的,但治好了他的病,他也一定要杀死我。”太子大惊,问为什么,文挚说:“大王长的这个恶疮,必须让他发一场雷霆之怒,才能治好,否则就没有救了;但要使他发怒,我就犯下死罪了。”太子向他叩首求告说:“先生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我的母后一定要以死在父王面前为你表白,父王一定会看在母后和我的面上,赦你无罪,请先生不要担心。”文挚说:“既然如此,我就是被大王杀死,也没什么说的了。”于是,文挚叫人报告齐泯王,说某日某时文挚前去治疗。结果到了约定的时间文挚却故意不去,泯王心里有些不高兴。这样共约定了三次时间,文挚都没有去,泯王已经非常生气,这时,文挚来了,他不脱鞋子直接上到了泯王床上,踩着泯王的衣服,问泯王病情如何。泯王怒形于色,不理睬他,文挚又故意说气话冲撞泯王,泯王怒不可遏,叱骂文挚,让他滚开。文挚走后,泯王的病情就轻了许多,又过了几天就完全康复。泯王痛恨文挚对自己无礼,决定把他活活烹死。太子和王后极力向泯王求情,泯王十分固执,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非烹文挚不可。临刑时,武士把捆住了手脚的文挚抬起来,脸朝上放到大镬中,加柴点火,烧了三天三夜,文挚不但没有死,而且连面色都不变。泯王非常惊异,亲自到镬边观看。文挚说:“如果一定要我死,为什么不把我脸朝下?那样就断绝了阴阳之气,才能使我绝命。”泯王命令把文挚的身体翻过来,这才把他蒸死。这个故事肯定有虚构的部分,因为文挚即使有神奇法术或特异功能,也不能能在沸水中停留三天而不死。古人这样传说,表现了对忠臣义士的景仰和崇敬,也含有对齐泯王的庸鄙无能的嘲讽。

  齐泯王的祖父齐威王也曾施用过烹刑。当时阿大夫荒于政事,治下境内百姓贫苦,阿大夫却贿赂齐威王左右的人为他说好话。威王查明实情,将阿大夫和左右为他说好话的人一同烹死。

  战国时,蒸人的事例也不少。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乐羊怒啜中山羹的故事。乐羊在魏国做,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当时正在中山国,中山的国君就烹死乐羊之子,制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并且明确告诉他这是他儿子的肉。乐羊坐在军帐中,接过肉羹喝光了一大杯,表示攻打中山的决心毫不动摇,结果很快灭掉了中山国。魏文候听到这些情况,对身边的一位大臣堵师赞说:“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这都是为了我啊!”堵师赞回答说:“乐羊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魏文候理解了堵师赞话中的意思,虽然对乐羊的功劳给予了奖赏,但却从此时乐羊起了疑心。

  秦汉之际,蒸刑常用。尚鞅变法时增加肉刑,把镬烹规定为死刑的处死方式之一。秦末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双方都爱用蒸刑。周苛为刘邦守荥阳,被项羽俘虏,拒绝投降,顶羽就烹杀周苛。成皋之战时,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把他放在一个肉案子上,旁边架起大锅,传话给刘邦说:“你不赶快过来投降我,我就蒸死太公。”刘邦回话说:“我和你当初一同拥立楚怀王,约定以兄弟相称,因此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今天你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就请你分给我一杯肉羹吧!”项羽听了这番话,觉得烹死刘太公也无济于事,就没有这样做。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让他归顺,郦食其刚见到田广,寒心已率大军攻占齐地,田广大怒,就烹死郦食其。后来韩信被诛,刘邦得知蒯通曾怂恿韩信谋反,就抓到蒯通,要蒸他,蒯通说:“夏桀的狗见了尧也要狂吠,并不是因为尧不好,而是因为尧不是它的主人。我当初为韩信出谋划策来反对您,和桀犬吠尧的情况一样。”刘邦就赦免了蒯通。

  汉景帝的儿子广川王刘去性情残暴,他和他的王后阳成昭信一同谋害姬人陶望卿,陶望卿被逼无奈,投井而死。昭信叫入把陶望卿的尸体打捞上来,肢解成碎块,放在大镬中,加上桃灰和毒药一起煮,并且把其他姬妾都叫到跟前,亲眼看着陶望卿的肉和骨头在汤中销化干净。这虽然不是活煮,但其残忍程度也实在骇人听闻。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他俘获颖川太守李旻及其好友张安,要把他们活活烹杀。李、张二人临入鼎时说:“不同日生,乃同日烹。”他们在临死之前还有心说出这样的诙谐之言,态度虽然从容不迫,但却含有深沉的凄惨。

  汉代以后,蒸刑并未绝迹。十六国时,后赵石勒擒获刘寅,当即将他置于镬汤中煮死。南燕主慕容超曾下诏提议恢复秦时的车裂、蒸刑等酷刑,群臣议论时意见不统一,结果没有正式实行。东魏孝静皇帝武定八年(550),常侍侍讲荀济与华山王大器、元瑾等密谋除掉高欢,高欢觉察,将孝静帝幽禁于含章堂,将大器和元瑾等烹杀于市。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575),三月三日,在都市烹杀妖贼郑子饶。这些,都见于正史记载。

  隋代以后,朝廷颁布的刑法正式规定的死刑只有绞、斩、凌迟等,但烹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刑罚一直有人使用。五代时,后唐明宗长兴年间,姚洪奉朝命率数千人戍守阆州,被叛将董彰拘禁,不肯屈服。董彰叫人架起大镬,添满水烧得滚沸,让十名壮士割姚洪的肉放在锅里煮而食之。姚洪至死大骂不绝。这是将人一边凌迟一边烹,比烹煮整个活人更惨毒。

  南宋初,秦桧专政,残害忠良,他也用过烹人的刑罚。直到清末,杭州古代藩属旧址东侧射堂庭院中,还保存着一只大铁镬,上宽下窄,直径四尺,深二尺多,原有铁盖,后失落。据传说,这只镬就是当年秦桧烹人用的。但秦桧当时曾经烹过何人,史书未见记载。

  上述种种蒸刑,都是用水煮,这符合“蒸”字的本义,《释名》早有“煮之于镬曰烹”的注解。但是,历史上也有用油炸人的酷刑,这也叫蒸,或者叫油蒸。南朝梁时,侯景亡命东魏,后来又南奔,高澄命令部下抓到他的妻子,先剥下面皮,然后又用大镬盛油把他们煎死。清末学者俞樾讲过一个故事,说四川巴县有一名武生,自恃拳勇,武断乡曲,有一天他做梦被阎王抓去,让他受地狱里的种种酷刑,其中就有油炸。俞樾写道:“(冥王)乃命狱卒,以铁叉叉入油镬中,顷刻肌肤糜烂,脏肺焦灼,苦不可言。”这虽然是梦境,却能反映出用油烹人的那种惨状。现实中确有这样的事例。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大肆杀戮建文朝臣,其兵部尚书铁铉割鼻之后处死,仍不解恨,又命令把铁铉的尸体投入大锅中,让武士用铁叉翻转铁铉使他面朝朱棣,以示谢罪之意,但怎么也不能把他翻转过来,正在捣腾时,突然铁铉尸体爆裂,滚热的油四处飞溅,武士们慌忙散开,这才作罢。铁铉的尸体也在顷刻之间焦黑如炭了。

  五代十国的刑罚历史: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是唐代末年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他们能建立政权是因为手中拥有强大兵力。因此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强化禁军力量。禁军除了用以捍卫京师和皇宫外,还被派驻各地,藉以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实力。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无奈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广大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日趋贫困,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异常尖锐。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都一改唐朝法律的宽平传统,转而采取重典治乱世政策,科刑普遍加重,既繁杂又残忍。例如:对贼盗行为往往集众决杀,并常常使用决重杖一顿处死等酷刑,甚至以刺字和断足的方式复活了上古时期的肉刑。藩镇割据,军阀当政,司法审判权落入军人之手,司法状况极为黑暗。

  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罚

  五代十国究竟乱到什么程度?就连《新五代史》每发论必以“呜呼”开端,称“五代之乱极矣”!单就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言,五十四年中换了十四个皇帝,分姓八姓,坊间甚至流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有机会,都可以穿龙袍过皇帝瘾。

  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比较注重立法。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编定《大梁新定格式律令》103卷。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仿唐朝后期《大中刑律统类》,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又制编《天成格》3卷、《清泰编敕》30卷。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编定《天福杂敕》31卷。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编定《大周续编敕》2卷;显德五年(958年),又编定《大周刑统》21卷。

  十国中的吴国有《格令》,南唐有《升元格》。

  五代十国时期立法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针对具体人或事直接发布命令决断,这种命令称为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敕虽然法律效力很高,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起初并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后来皇帝的“敕”越来越多,朝臣将零星发布的散敕加以整理汇编,形成“编敕”,使敕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这样皇权就植入立法活动中。

  再就是确定“刑统”的法典体例,更便于司法官审案引用。据《旧唐书·宣宗纪》,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五月,左卫率府仓曹张集律、令、格、式,条件相类1250条,分121门,编成《大中刑法统类》。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体例,即把律文按性质分门别类,然后再把性质相同的令、格、式附于相应的律文之后。后唐《同光刑律统类》、后周《大周刑统》及北宋《建隆刑统》均以“大中”为所本。

  五代十国时期刑罚空前酷烈,大致讲有几个方面,杖刑演变为“合欢杖”、“随年杖”,流放刑罚演变为刺配,废弃已久的凌迟极刑又出现了。有司刑讯随意增设罪名,加重量刑。

  南汉高祖刘䶮用刑最为惨酷,有灌鼻、割舌、肢解、刳剔、炮炙、烹蒸等,听着就够瘆人的。他还发明新的酷刑,把毒蛇放进水里,再将犯人投进去。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后汉建国初年,苏逢吉为宰相,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一人犯盗窃罪,全家及四邻连坐,诛灭全族。群臣纷纷反对,一人为盗也不至于诛灭九族,你还要把四邻全族都诛灭了,那还了得?最终苏逢吉删掉“全族”二字。后汉的官吏以能杀人、多杀人为政绩,众多无辜者冤死。

  后汉的法律非常严苛,贩卖私盐、酒曲者一律处死。私自贩卖牛皮一寸即判死刑。后周初年规定,贩卖私盐、酒曲按斤两多少分别定罪,五斤以上者处死。

  官场不倒翁冯道,也维护法律

  处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皇帝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世之中有个奇人,先后事后唐四帝、后晋二帝,再事契丹、后汉、后周,而且官职不离将相或三公三师之位,享受高官厚禄,一直活到73岁,死后还被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封为瀛文懿王,这个人就是冯道。

  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天佑年间,冯道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做幕僚,后来到晋王李克用手下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任命冯道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朝廷相位空缺,没有人选,李嗣源钦点冯道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是冯道首度担任宰相。李嗣源死后,冯道在后唐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位居三公。

  后晋灭后唐时,冯道又成为新朝重臣,后晋高祖石敬瑭任命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对他非常器重,朝廷“事无巨细,悉以委之”。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契丹灭后晋,冯道朝见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在后晋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冯道哑口无言。耶律德光问:“何以来朝?”冯道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听说冯道常以“老子”自居,他名“道”,字“可道”,取《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就取笑冯道:“尔是何等老子?”冯道老老实实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一高兴,就赏他个太傅。耶律德光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拍得耶律德光大为高兴。

  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称帝,冯道投奔后汉,任太师。直到后周灭后汉,冯道仍能保住富贵,任太师兼中书令。

  冯道一生以圆滑著称,是不折不扣的“权谋家”,他能做官那么长时间,而且做的是宰相之类的高官,取决于他不贪,没有贪污国家钱财,没有为非作歹,善于审时度势,对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等有独到见解。

  冯道也有直言敢谏的时候,我们讲过,后汉法律严苛,私自贩卖牛皮一寸即判死刑。有人违禁买卖牛皮,按照后汉严酷的法律规定要处死刑,当地的判官反对处死,还大胆地上书给后汉高祖刘知远,劝谏皇帝收回成命。刘知远大怒,下令犯人和判官一块处死。冯道说牛皮不应该禁止买卖,于民不利,至于判官则是个敢于直言、赤胆忠心之人,不但不应该杀,还应当奖赏。刘知远一向敬重冯道,也想找个台阶,当即虚心求教。冯道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自己失职,没有及时出来制止这种法令的实施,以致今天害死无辜百姓,请求皇上治自己的罪。最后刘知远赦免了判官和百姓。

  天妒英才,周世宗未成大业

  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不俗的成就。

  当时华北地区的混乱残破局面在后晋、后汉之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郭威出身贫穷,颇知民间疾苦。他执政以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停止各地贡献珍贵食物和土特产,免除一些苛敛,废免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停废营田,将田地、耕牛、农具、庐舍等分还给佃户为其永业,鼓励农民耕垦荒地,留心农田水利。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因而乐于附籍。至广顺三年,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三万多户。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继位,就是周世宗。他广泛搜罗人才,继续推进改革。整顿吏治,破格任用贤才,改革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病,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朝廷重用。政治上,力肃贪污之风,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有几个官员借奉命出使之机游山玩水,也被他贬了官,这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连年战乱,流亡农户很多。北周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规定田主在三年内回乡的,归还其一半耕地;五年内回归的,给还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户所盖的屋舍和种植的树木、园圃。五年以外回归的,除坟茔地外,一律不归还。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从契丹统治下回归的人,对他们在外的年限和获得土地的数量等的限定,都相对放宽。

  周世宗受唐代名臣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当时征收正税多不按农时,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收了夏粮、秋粮保证交纳。都城开封屡遭水患,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达淮,使漕运畅通。

  中原佛教广为流行,各地寺院林立,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寺院以保护庙产名义隐匿编户,不上户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下诏废闭寺院三万余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禁止私度僧尼,及僧尼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之类。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周世宗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废除了随意处死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他以多种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被斩首。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因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混乱时期,每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唐朝的法律制度基本已被破坏得混乱不堪。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周世宗令人训释律、令、格、赦,成《刑统》,显德五年颁行,是为《大周刑统》。

  后周统一了北方,《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得以推广,从而确定了“刑统”的法典体例,对于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基本统一了法律制度。等到后周的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就直接在后周《大周刑统》的基础上修订了自己的法典《宋刑统》。

  可惜周世宗只坐了五年江山,三十八岁即英年早逝。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七岁的恭帝接班。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兵出征,在陈桥发动兵变,率军返京,废后周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

  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先集中兵力平定反抗力量。随后,采纳赵普建议,先削平南方的荆南、南汉、南唐、吴越等国,统一了南中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归降。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

1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