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猛将孟达的趣闻
三国猛将孟达是诸葛亮、司马懿都非常欣赏的人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三国猛将孟达的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三国猛将孟达的趣闻:
在刘备死后,可以说诸葛亮就接管了蜀国的大小事宜,不但为蜀国份内的事操碎了心,就连魏国的事诸葛亮也是操着一万个心呢。魏国的孟达,当曹丕在位的时候,孟达就受到他的宠信,并且孟达还和桓阶,以及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的关系也非常的基情。
但是,当这三个人都去世了以后,这个孟达心里那个愁啊,没了靠山,他该怎么继续在魏国立足下去呢。
小冷真的是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远在千里之外的魏国的孟达忧虑的什么,我们的诸葛先生都能聊到,于是诸葛亮就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的主旨简单说就是劝孟达反叛魏国,归降蜀国,一开始孟达是不愿意的,但是经过他和诸葛亮的多次通信,孟达秘密的同意了归降蜀国。
但是,天底下的墙都不是绝对的隔音的,孟达打算归降蜀国这件事,被魏兴的太守申仪发现了,申仪就报告给了明帝。孟达听说了申仪举报了自己,心里非常的惶恐害怕,就打算举兵反叛,这个时候司马懿也给孟达写了封信。
司马懿在信中劝慰孟达,不要做傻事,跟着我们魏国好好混吧,不要去和诸葛亮瞎混。另一方面司马懿对手下的将士说:孟达是个不守信义的人,现在他还在犹豫观望,我们应该在他正是反叛之前,就把他给消灭掉。
于是,司马懿亲自带着军队,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了孟达所在的新城。孟达看到司马懿从洛阳赶到新城只用了八天真是傻了眼了。
孟达反叛的事情暴露之前,他给诸葛亮写的信中是这样乐观的说的:“洛阳距离新城一千多公里,当明帝知道了我要反叛的事情。他们要来征讨我,怎么着也得一个月才能来到新城,到那个时候,我的城池已经更加的牢固了,各军将士也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只要司马懿不亲自过来,其他将领过来,我是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的。但是,梦想和现实总是对着干的,当司马懿亲自来到新城城下的时候,孟达又给诸葛亮写了封信:魏国知道我举兵,仅仅隔了八天,司马懿就亲自赶到了,这简直是神速啊。当司马懿来到新城之后,吴国,蜀国各派了援兵来帮助孟达,当时司马懿分别将吴国,蜀国的援兵各个击破了。
到了这一年的正月,司马懿开始围攻新城,用的时间也不长,用了十六天便把新城给攻下了,当然,孟达最后被司马懿给斩杀了。小冷一开始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是为诸葛亮感到可惜的,因为蜀国太缺人了,但是后来小冷又冷静的想了一下。司马懿把孟达杀了,其实对蜀国,对诸葛亮都是极好的,因为孟达此人根本就是一个不受信义的小人,今天他会反叛魏国,明天就会反叛你蜀国,反叛你诸葛亮。历史上这样背叛来背叛去的人少吗?后来的不说,同是三国的吕布就不用小冷多说了吧。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不受信义的人呢?仁、义、礼、智、信,这五样我们能做到八成就非常的不错了了。
孟达背叛刘备的趣闻: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夫子的意思是,如果你这个人不对长远进行思考,必然就会有眼下的问题爆发。三国里面,就有一个人几次三番去印证这个道理,不断地因为目光短浅而深受其害。这个人就是孟达。
孟达本身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刘备入蜀的时候,他和法正、张松都是属于“通敌”一派的,变着花样引诱刘璋一步一步走进刘备入川的陷阱里面。当然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法正,孟达充其量就算是个添头。其实也是,法正在整部《三国演义》里面也属于最一流的文臣,况且刘备入川这一段,几乎都是法正的个人秀,所以在这场“第一次背主投敌的作战”中,孟达没有显露出来什么。
在之后孟达在刘备手下带过几次兵,和霍峻合作打过几次小战役,这个时候的地位,也都是属于那种炮灰级别的将领,轮不到他进行参谋,也就权且不提。
真的他第一次主持谋划事情,就是一个大跟头。第七十六回关公败走麦城,关公派廖化单枪匹马突出重围来到上庸求救。这时候上庸主事的是刘封和孟达,刘封本身是想出兵的,来咨询孟达的意见。孟达第一句,先是唱衰:东吴强、曹操强、自己弱,一定会败!紧接着刘封说关羽是自己叔父。孟达又说:你把他当叔父,他可不认你为侄子。两句话把刘封说的心里拔凉拔凉的,也就不出兵了。
看似说的很有道理,这眼前的问题就能解决了。可问题,孟达就丝毫没有考虑后事。不救关羽刘备岂会轻饶?纵然刘封因为义子的关系能逃脱,你孟达凭什么能逃脱不被杀?再者言不救关羽,你还能投敌?刘封可是刘备的义子呀,曹魏和东吴谁能收一个对方的“皇子”当大臣?孟达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所以栽了个大跟头。
廖化求救不成就奔成都去了,然后成都就知道孟达和刘封的事了,刘备要杀,诸葛亮告诉刘备要稳妥所以先按兵不动。
紧接着在第七十九回,虽然刘备暂时没杀他,但是孟达也不完全是个傻子,知道自己现在难办,就找人商量。这一段挺有意思。孟达先说:刘备入蜀是自己和法正的功劳,法正死了,所以刘备忘了自己的功劳。全全把问题都怪罪给了刘备不记着自己的功劳了,也不想想自己的功劳能不能和过错相抵。找的两个猪队友回话也有意思:要想刘备不害你,咱们就投魏吧,魏国刘备是管不到的,正好我们也想投魏呢!然后孟达就同意了!这个办法也是二到了极致,你投魏,就不知道魏国也不待见你嘛?就不知道魏国会用你当枪打蜀国吗?是的,这些孟达全都没想到,就想到了眼前死不了,所以投魏了。
“第二次背主投敌的作战”就这样圆满完成,孟达也估计是个完美主义者,临走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言之凿凿举了一大堆历代先人的例子,粉饰的自己似乎很有道理,错误都在刘备身上。所以刘备看完这封信就说了一句:““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辞相戏耶!”孟达这封信实话说,从文学性上来讲算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可问题他写这封信有什么意义?他自己没有想过吗?这封信只会加重愤怒啊!
果不其然,他投降魏,魏国让他来劝刘封投降,刘备就让刘封去打孟达。刘备正在失去关羽的气头上,这孟达一而再再而三也真是“聪明”极了。
俗话说有一有二没有三,可是孟达还真就有“第三次背主投敌的作战”,这次就更能把他的智无远见表现出来了。在第九十四回,章节名称就是“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这个孟达在曹魏那里也是属于不得志的,只是曹丕喜欢他而已,曹丕一死,曹睿当道孟达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司马懿当权,孟达也看出来自己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一想刘备也死了,蜀国应该没有“敌人”了,又要降蜀。
对这种情况诸葛亮是十分喜闻乐见的。毕竟诸葛亮的终身理想是北伐曹操,你孟达之前的过错他是不会过分计较的。虽然如此,但是诸葛亮知道孟达这二货容易出问题,专门告诉他不能提前告诉别人,他难以斗过司马懿。
可是千说万说一样没用,孟达看了诸葛亮的信,就说一句:“诸葛亮真是心多呀!”而且还给诸葛亮回了一封依然有文学性的信,大体说:“你说的不必担心,你就听我的捷报吧!”然后诸葛亮就不管他了,不在谋划他什么,已经把他当死人了。事实就是这样,孟达哪能斗过司马懿?分分钟就败得体无完肤。大家看这一次似乎和他智无远见没有什么关系,可问题依旧出在这里。
孟达想投降蜀国,可是他知道自己不太“方便”,需要戴罪立功!所以他很心急,他心急需要一场战斗来抚平之前的过错。而恰巧,司马懿刚刚当权并未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孟达就觉得司马懿不会那么难对付!在这诸葛亮都说难了,自己要真打过司马懿了,那岂不是更风风光光的?很可惜,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丝毫没有注意到诸葛亮通过他的谋划!他就不明白,就算他打过了司马懿,可是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就算投了蜀国,能有什么好果子?更何况他根本不可能打过司马懿。再退一步,甚至他都低估了诸葛亮,诸葛亮让自己注意,自己都不注意。这孟达一下小瞧了两个丞相,岂有不死的道理?
细看孟达这一番“作为”,顾着眼前不死、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长久的考虑,这样的人生智慧是下品的。就算是有再多的急智,遇到难题迎刃而解,可你大局都考虑不清楚,又岂会获得很好的结局?更何况你又不可能次次都有机智的办法。这都不算聪明反被聪明误,只能说是一个愚者一直认为自己是聪明。
这样的人生智慧不可取,这样的处事之法不可学。真正的智者,并不在意眼下一时的得失,而在于命运的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