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
深受曹操重用的荀攸,他的“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
《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中写到“公达前后凡画十二奇策”,“十二奇策”可以说是荀攸这一人物最大的亮点之一,只不过遗憾的是,史书记载“唯(钟)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以尽闻也。”那么,是否真正存在“十二奇策”。我们从《荀攸传》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还是这一句话:“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以尽闻也。”“不得尽闻”这一句话写得颇有味道,关键在于这个“尽”字,也就是说,荀攸的“十二奇策”有部分还是保存流传下来并为同僚所知的。可是,又有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保存下来的“十二奇策”有哪些内容?笔者认为,这就必须从《三国志》的零星记载中去寻找,同时,也是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如果“十二奇策”存在,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笔者翻阅了《武帝纪》和《荀攸传》,针对荀攸的生平,进行大胆猜想,根据荀攸的早年经历和之后在曹魏阵营中的位置,“十二奇策”不会是关于政治方面的经验和方略,而应该主要是关于曹魏军事方面的思想和总结。《荀攸传》中荀攸的身份十分明确——“谋主”,即阵前军事顾问,也就是总参谋长。史载曹操上书朝廷称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往,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此外,《三国志》相关普遍记载荀攸也多是以为军师、谋主的身份出现。直到较为后期才转为军中典选、刑狱和监军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荀攸晚年虽然退居了早年的前线划策,但是基本上还是和军事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荀攸的大半时间是跟军事息息相关的,因此,所谓“十二奇策”应当也是关于军事方面的一些思想和总结。
我们阅读《荀攸传》可以找到一些具体的实例,如攻打吕布时,利用沂水和泗水进行水攻,这是孙子十三篇中火攻篇的一种化用,即利用自然力量打击敌人。还有关于官渡之战斩颜良、文丑的策略,分别体现了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的军事思想。由此,我可以更加肯定,“十二奇策”是关于曹魏早期军事思想和策略的总结。根据荀攸晚年的职务,笔者猜想“十二奇策”也许也包含了相关军队建设方面和军中实务的内容。
《荀攸传》的记录是由于钟繇未能够及时整理而导致了“十二奇策”的未传。裴松之在作注解的时候否认了这一观点,认为,荀攸死后十六年,钟繇才去世,时间如此之长,不可能完成不了整理。笔者是认同裴松之的这个观点的。因此,“十二奇策”要么子虚乌有,要么就是另有原因。前面分析了,通过史料的记载和人物生平,“十二奇策”应该却有其事,那么,也就是剩下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十二奇策”的未传另有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和荀攸的性格有关,我们可以看史料的记载:
第一,这和荀攸历经了东汉后期政局的大变革加之其个性生来就沉稳、低调,对于所谋划和总结的相关军事理论和思想并没有想要积极主动去宣扬。
《荀攸传》载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弟子莫知其所言。”这就可以看出,荀攸的个性深沉,对于当时复杂的环境,他普遍采取的是一种默默合作的态度,因此对于自己的贡献他没有刻意去强调。此外,在经历了自己叔父荀彧的死后(两者之死相差仅2年),荀攸作为荀氏宗族亦会更加谨慎。我想,“十二奇策”未传在这一点上大概体现出来的是荀攸关于自身和荀氏宗族保全的角度。
第二,荀攸对于军事和天下的趋势有过思考。
我个人认为,在经历了东汉后期政治大变革和连年征伐之后,荀攸虽然对于军事理论和治军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但是,大概意识到了兵者不详,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使整个天下归于统一,故而未将自己关于军事方面的理论和谋略流传下来。“十二奇策”未传在这一点体现出来的则是荀攸对于天下大势的一种理性思考。
由此,笔者认为“十二奇策”不传,一则是钟繇并不完全知道“十二奇策”所有的内容,二则是荀攸授意钟繇不要将“十二奇策”传下来。
第一是曹操注孙子和“十二奇策”。
众所周知,曹操也留下了自己关于军事理论的著作,那就是曹操注孙子十三篇,有的地方也称所谓《孟德新书》。这里,笔者不由把“十二奇策”与曹操注孙子联系到了一起,通过阅读《武帝纪》和《荀攸传》,可以大胆猜想,“十二奇策”和曹操注孙子是否存在联系,亦或是存在交集。因为无论是“十二奇策”还是注孙子,都是关于军事思想和谋略的总结,这二者不谋而合,是否荀攸的“十二奇策”被曹操采纳和借鉴故而有了所谓的《孟德新书》,笔者觉得这十分值得玩味。
第二是“十二奇策”是曹魏军事思想的代表和合集。
曹操早期的谋臣众多,在阵前效命的除了荀攸著名的还有郭嘉等,我猜想,所谓“十二奇策”,虽然主体是荀攸,但是,是否还参杂了其他谋士的军事策略和思想,甚至于曹操本人的军事思想和谋略。如果真是如此,以荀攸的个性是不会将这样集团的智慧列为自己的贡献而后传的,这种假设是说得通的。由于荀攸是曹魏早期的参谋总长,贡献最多,因此将“十二奇策”划入他的传下,也未尝不可。或者说“十二奇策”是荀攸挑头来进行谋划的,属于集团的智慧。
荀攸简介: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下面小编带你们去看下曹操的谋士——荀攸
荀攸,字公达,东汉末颍川颍阴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计。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十三岁的时候,祖父去世。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这件事传了出去,大家对荀攸都另眼相看。后来荀攸在朝廷做了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参与了谋划杀死董卓的事件,被关入狱。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于是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便甘愿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经常高兴地对人夸奖荀攸说:“公达,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够得与他议事,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曹操迎献帝并定都许昌之时,极力寻访天下英才,曹操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今 天下大乱,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你是人中龙凤,应该趁此机会有所作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见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当了尚书。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几乎死在那里。
后来,曹操十分后悔地对人说:“这都是不听荀攸话的结果啊!”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