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的趣闻轶事
马皇后曾力劝朱元璋放弃追究严厉的皇子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马皇后的趣闻轶事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马皇后的趣闻轶事:
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很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就聘请了一批硕博鸿儒给皇子们当家庭教师。其中有一个叫李希贤的大儒,专职教皇子们经训,李老师这人学问很大,脾气也大。
有一次,李老师给皇子们留了家庭作业,第二天检查,发现有一个皇子根本没有写。李老师责任心极强,心里一急,脾气也就上来了,竟顺手拿起讲台上的笔管击打皇子的额头,不想情急之下没拿捏好分寸,把皇子的额头打得鲜血直流。
老师打伤学生,这事搁今天,后果很严重,不久前吉林的一个女班主任因为批评了一位人称“少爷”的小学生,结果被“少爷”的家长围殴。估计那位挨打的皇子并没有说“我爸是皇上”这样的狠话,不过李老师已经害怕得要死。因为朱元璋知道后十分生气,立即派人抓了李老师,要治他的罪。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却劝丈夫说:“孩子挨了打,我们做家长的当然都很心疼。不过,人家李老师也是因为责任心太强,为了教育孩子的错误,才失手伤了孩子,这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朱元璋依然很愤愤地说:“这个李希贤,也太没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我老朱家的孩子,将来个个非帝即王,岂能谁想打就打?我是请他来教孩子的,不是让他来打孩子的。”马皇后说:“这老师教育学生,就和裁缝做衣服一样,咱们一旦把布料交给了裁缝师傅,只可任他剪裁,如果指指点点太多,衣服就没法做了。咱们的孩子既然交给了老师,教育的事就应该听老师的,而不应随随便便为子责师。”朱元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继续追究李老师的责任了。
“马大脚”马皇后的简介:
马大脚,明太祖朱元璋原配夫人,明朝的开国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灵璧县人。她之所以被称为"马大脚",是因为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因此被人称之为〃马大脚〃。
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养父郭子兴把她许配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虽然她身为一国之母,但她却仍然还是那么的仁慈、善良、俭朴、爱民,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
“马大脚”马皇后的历史:
一家人过日子,背不住锅沿儿碰马勺。老婆脚大倒没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最头疼那个耳软心活的老丈人。一方面,郭子兴豪侠、义气,能当“大哥大”。另一方面,他过于“势利眼”,登门帮忙的时候,恨不得磕头叫祖宗;化险为夷之后,又斜着小眼儿算计人。尽管朱元璋是自家女婿,郭子兴照样留一手儿。这个长相古怪的凤阳小伙儿越做越大,谁知道他跟自己是不是一条心?谁敢肯定将来他是不是个对头?
《明史·后妃列传》含含糊糊提到了一件朱元璋夫妇和老丈人的家务事。这件事险些把朱元璋逼上绝路,当然,也考验了妻子马氏的赤胆忠心。
背景很简单:“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那么,这场“嫌隙”究竟是怎样引出来的呢?有人说,郭家几个儿子,嫉妒朱元璋拔尖儿;也有人说,郭子兴的下属蓄谋离间这对翁婿。耳边风一吹,朱元璋就倒霉了,郭子兴明显疏远了他,甚至抓一朝之错,把人关起来。大荒之年,一粒稻谷一粒金,营寨里掐着米袋煮稀粥,谁还答理遭禁闭的朱元璋?
朱元璋已经吃不上饭了。他饥肠辘辘,四肢瘫软,躺在破帐篷里胡思乱想。水米不沾唇,究竟还能挺几天呢?这明摆着是要人一死呀!不知军中那些铁哥们儿怎么样了,也不知老婆在干嘛……
正犯迷糊的时候,帐帘一挑,那个熟悉的身影忽然出现在眼前。还能有谁?当然是爱妻马氏!她鬓发散乱,呼吸急促,双眼倍儿亮,注视着形容憔悴的丈夫。见四下没人,马氏小心翼翼地解开前襟,朱元璋一下子惊呆了。尽管《后妃列传》只用了区区29个字,却记录下这对夫妻的患难真情:“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这还不叫患难夫妻吗?老婆送吃的来了!她怀里揣着几张偷来的面饼!刚出锅,热气腾腾,金黄油亮——烫啊!热饼紧贴前心,马氏娇嫩的胸脯居然被烙成了焦红色。望着朱元璋狼吞虎咽,她开心地笑了。可是,谁知道,这个跑来送饭的女人,自己还饿着肚子呢!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马氏本可以和朱元璋划清界限、拂袖而去,或者,舒舒服服呆在后营里,吃香的、喝辣的。偏偏没有,尽管朱元璋身边的政治气候恶劣,生存环境凶险,马氏愣是挺起烫伤的胸膛,和他携手抵挡人生的风雨。虽说提心吊胆地过了很多年,她依然忠诚地守护在丈夫身边,打理生活。
《明史》怀着深深的敬意写道:“(马皇后)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糗糒,指干粮;脯脩,是干肉,都是些方便食品。东西虽然粗糙,却不至于饿肚子。马氏勒紧裤腰带,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这么好的媳妇儿,上哪儿去找?能死心塌地跟丈夫过苦日子,就是天大的恩德。朱元璋,好福气!如果没有这个大脚女人相濡以沫,恐怕他根本就起不来。
朱元璋也是有情有意的热血男儿,他对妻子的眷恋,始终挂在嘴边儿上。当了皇帝之后,还将马氏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封建时代,哪个男人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自己的老婆?更何况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朱元璋无须向朝臣炫耀,也犯不着在皇后面前买好儿,他那些隆重的赞誉,都发自肺腑。当年,马氏胸口的红伤,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每逢和大臣们忆苦思甜,朱元璋总要提及“芜蒌豆粥”、“滹沱麦饭”。
这两个词,属同一个典故。《资治通鉴·汉纪》中说:“(刘秀)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使天寒烈,冯异上豆粥。”《后汉书·冯异传》也记载:“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冯)异复进麦饭、菟肩。”“六年春,(冯)异朝京师……(刘秀)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公元23年,刘秀率领部队疾驰邯郸,路上饥寒交迫,手下将领冯异端过一碗豆粥,烧过一回麦饭。本来事儿不大,无非是几口热饭,刘秀却牢记在心底——皇上也不能白使唤人,照样得知恩图报、结草衔环。对属下,好话说到,好处送到,便可收服天下英雄。如果说,光武皇帝厚贻冯异,多少有点儿“政治秀”的味道,那么,洪武皇帝夸赞马皇后,绝对是“发乎情、止乎礼”。
作为随军家属,马氏像一条小尾巴,默默缀在朱元璋身后。自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到挑旗单干,再到定鼎南京,朱元璋南征北战16年;马氏也跟着他东奔西跑了16年。她瑰丽的青春,全搭在了打打杀杀、颠沛流离上。别人都可以当“小跑儿”,惟独马氏不行,她必须追随左右,当好朱元璋的“管家婆”与“后勤部长”。(下图:开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传世书法。)
据《明史·后妃列传》记载:“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按说,朱元璋先当吴国公,后做吴王,手下一呼百喏,有的是能人。“吴王妃”完全可以守在后方、享清福,或者,优哉游哉地跟随丈夫,当个“甩手内掌柜”。马氏偏偏是个“干活儿的命”,她亲自张罗女眷,裁军衣,缝战靴,还将这些军需物资,运往前线。当陈友谅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朱元璋这边暂居劣势,人心惶惶;马氏坐镇后方,从容镇静,她把后宫所有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一股脑儿地拿来分给前线将士。将士用命,给几个微不足道的小钱儿又算得了什么?朱元璋夫人如此体恤士卒,前线官兵,能不感动、能不卖命吗?看来,只要夫妻匹配,阴阳调和,就会激发出成倍的力量。
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终于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大明皇帝,满身盛装,神情庄重地接受了百官朝贺。金陵自古就有龙虎王气,朱元璋的南京城,庆云缭绕,空中回荡着浑厚、悠扬的钟声……昔日,安徽乡下那个放牛娃、皇觉寺里那个穷和尚、郭家养女那个丑门婿……如今,端坐在盘龙环绕的金殿上。
甫登大位,朱元璋便封马氏为“皇后”。他确实想不到,当初,夫妻贫贱时,马氏就有话说;现在,亿万人之上了,她还有更多话要说。洪武皇帝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谁也不知道,他们私下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