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世凯的历史趣闻
袁世凯的朝鲜小妾美貌无比,因没有缠足而得不到宠爱,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袁世凯的历史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关于袁世凯的历史趣闻:
而袁世凯可以娶到3个朝鲜女人,都原于袁世凯在朝鲜生活的那12年。袁世凯在大概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心怀远大抱负,来到了番禹小国朝鲜,而这一待就待了12 年,在朝鲜的12年里,袁世凯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军事才干,而且成功升职重要位置,为日后的飞黄腾达积累了不少的资本。
话说,袁世凯的朝鲜小妾就是这时候纳入他的后宫的。
事情是这样的:
当年,朝鲜国王为了加强与袁世凯之间的感情,特意送给了袁世凯朝鲜李王妃的表亲金氏为妾,但当时金氏在嫁过来的时候,带来了两个陪嫁丫鬟,闵氏和吴氏,于是 袁世凯便她们三人一并纳入了后宫,并且按照年龄的大小,排了辈分,这样一排,金氏反而成为了三姨太。再加上,这三人来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娶了正室,也就是 大姨太,所以金氏自从嫁到袁世凯府里之后,就十分不爽。当时,大姨太负责教导她们规矩,就这样年仅十六岁的金氏受到了大姨太的残酷的摧残。
在金氏过门不久之后,大姨太常常虐待她,有一天,大姨太把金氏绑在了桌子腿上毒打,以致于金氏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被打的腿部经常性的疼痛,走路都不能伸直。就这样,年仅16岁的金氏,在袁世凯的府里只能逆来顺受,长时间下来,性格变得十分古怪。
据 后来她的儿女们所说,当时的金氏皮肤很白,头发黑黑长长的一直拖到脚下,本来长相是很美丽的,但是性格却很变态。有时候,对于家人十分的好,有时候一语不 合就会大闹脾气。有一次,金氏与袁世凯在湖边下棋,不知怎么下着下着就把棋盘、棋子都扔进湖里了。有时候,就算袁世凯夜晚来到金氏房里,她也不高兴,只是 会板板整整的坐在椅子上,袁世凯笑了,她就笑笑,但笑完,又面无表情了。
除此之外,金氏的“变态”还表现在重男轻女上,她经常在不高兴的时候打女儿和丫头们,相反对于儿子们却和善很多。
后来,袁世凯把金氏带回了中国,金氏的母亲爱女心切,害怕自己今后再也见不到女儿,于是投井自杀了,而她的父亲因为妻子的离去,再加上女儿的远走,六天后也死了。
不 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袁世凯的审美意象很独特,想想金氏是朝鲜国王御赐的,美貌是自然,但是袁世凯就是觉得她不美。原来,在袁世凯看来,女孩子的美不美不在 于身材的凹凸有致,也不在于脸蛋的粉嫩白皙,而在于脚上,所谓三寸金莲才叫美。当时,金氏在嫁给袁世凯的时候已经16岁,缠足自然是来不及了,于是乎,袁 世凯就让大姨太教导她们学京戏里花旦“踩寸子”的步法,这样走路看起来摇摇摆摆,就好像缠过足一样。
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与南方革命军有约,只要推翻清帝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后复辟称帝被推翻。他曾担任过满清王朝的军机大臣、驻朝鲜的代理总督。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为地方豪强。叔祖袁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如袁世凯等人将来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
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创巨痛深的甲午战争的前后。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阀集团的一名初露头角的走卒。战后,趁淮系军阀衰落的时机,他在小站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并以此为资本,破坏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扑灭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起义,在中外反动派的一片喝彩声中,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他敏锐地觉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从1901至1908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集团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瓜分政策转到“保全(清朝)政策”的产物。袁世凯正是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不遗余力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王朝,破坏正在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然而,当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他在与世袭的满族亲贵集团的战争中遭到了惨败,灰溜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陷于崩溃的绝境。历史发展造成了一种新的局势和条件,使得已经失势三年的袁世凯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地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赢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立宪派的依赖和支持,先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强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但是,这个专制皇权的崇拜者和觊觎者,根本就不相信在中国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之所以要和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妥协,握手言欢,实际上完全是为了尽快绞杀革命。因此,一上台他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并把民主派视为集权路上的最大障碍,乘民主派尚未巩固阵地之际,步步紧逼,迫使他们退出政府,裁减革命军队,接着便无情地把他们浸在血泊里。他又解散国会,撒毁“约法”,将民主政治的痕迹扫荡净尽。然而,这一切扼杀民族生机的反动行为,却都是在“统一国家”、“救国救民”及“保卫共和”的动听口号掩饰之下完成的。
民主派对袁世凯的让步,换来的是灾难性的打击。满腔悲愤的孙中山,率领残存的部分民主力量仓猝逃亡国外。一些助纣为虐的进步党人,在袁氏推行的封建独裁暴政面前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再倡言宪政了。1914至1915年,北洋军阀气焰万丈,腐恶的政治势力好象安如泰山了。袁氏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于是,他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世一系的“洪宪”王朝,强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氏的暴虐奴役。但是,正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样,全国人民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共和国的“英雄”、“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人民的愤怒情绪在许多地方发展为骚动或起义。规模虽小,但相当普遍,宛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孙中山重整旗鼓,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独裁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国内斗争的形势迅速发生变化,使袁氏建立家天下的私欲和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以致进步党人和那些对帝制心怀猜忌的北洋军阀也都意识到,不撇开袁世凯就不能保持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和当初袁世凯所要消灭和排斥的一切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袁”。短命的洪宪王朝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仅仅闹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权力都丧失殆尽。
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车轮前进的丑角,这类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袁世凯的历史又一次证明:凡是不顾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违背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无论他是多么骄横跋扈,显赫一时,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