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惨败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中,为什么刘备会输得这么惨?刘备为什么惨败夷陵之战?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刘备为什么惨败夷陵之战,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刘备为什么惨败夷陵之战:
说起夷陵之战,世人皆知“先主征吴赏六军,陆逊营烧七百里”。这场战役看似是刘备与陆逊两个指挥官之间的斗智斗勇,实则他们中间还有一个女人对这场战争产生了诸多影响,剪不断,理还乱。
这事还需从“刘备招亲”说起。赤壁之战前后,刘备两位夫人相继去世,而此时孙刘联盟正值蜜月期,为巩固政治友谊,两家上演了一出“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闹剧”,并埋下了一连串隐患。何出此言?
首先,刘备每次进孙尚香的闺房时,孙尚香“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试想,刘备喝完喜酒,跑进洞房发现上百号人拿着刀等着他,是怎样的感受?年过半百的男人和婷婷少女之间,没有半点信任可言,更不用说爱情了。
其次,两人结婚四年,史书上没有孙尚香为刘备添过子嗣的记载。孙尚香没有为刘备生过孩子,相反,她还抢过刘备的孩子。刘备出兵四川时,孙尚香趁机想把尚在襁褓中的刘禅带到东吴为质。幸有赵云截江救阿斗,孙夫人只能独自一人悻悻而归。
孙尚香远嫁和归国的两个事件,东吴一位将领的人生产生了巨变,此人便是陆逊。陆逊属“吴之四姓”之一的陆氏家族,他原名陆议,就在孙尚香远嫁时,他将名改为“逊”,孙走为逊,不言而喻。公元206年21岁的陆逊出仕东吴,然而一直默默无闻;公元212年,23岁的孙尚香归乡后人间蒸发,史书再无记载;公元216年,31岁的陆逊娶了孙策不知从哪冒出来的26岁“女儿”,并被孙权任命为定威,镇守一方。
古代女子一般十六岁左右出嫁,称“二八年华”;男子二十岁冠礼后成婚,称“冠而列丈夫”。胸怀大志的陆家少爷本应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成家立业,迎娶青梅竹马的孙家小姐,不料半路杀出个刘皇叔,活活拆散一对两小无猜的情侣,此为家仇;按陆逊的才华,早应出将入相,但为了不引起猜忌,他选择了隐忍,而且一忍就是十年。十余年后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陆逊此时作为吴国将领,自当讨回属于本国的土地,此为国恨。
关羽殒命荆州,刘备为报兄弟之仇兴兵对吴宣战,两国人马在夷陵对峙。汉军驻扎之地多为狭长的山林地带,刘备于是将40座营寨结成绵延百里的一字长蛇阵。此时正值夏季,加之汉营周围多为树木茅草,陆逊决定火攻夜袭。夷陵一战,史书记载汉军5万人马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兵法有云“穷寇莫追”,但是陆逊却一再追击,以求赶尽杀绝。按理说陆逊不会不了解吴蜀联盟的重要性,但此时此刻,夺妻之恨,隐忍之痛,已化作了战场上的熊熊烈焰,不断派出敢死队追杀溃败的汉军。幸得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刘备才得以摆脱吴国追兵,逃入白帝城中,最终病逝于此。
刘备怀英雄之志,却未能光复汉室;孙尚香女中豪杰,却身不由己;陆逊文韬武略,却年少不得志,倘若时光倒流,不知三人又将作何选择?荆州之役,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否会发生逆转?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