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朱元璋反腐的历史小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朱元璋铁血反腐不讲私情,女婿走私茶叶被赐死,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朱元璋反腐的历史小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朱元璋反腐的历史小趣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爱婿欧阳伦,当朝进士,官至都尉,奉旨巡边川陕,却利欲熏心,自持皇亲国戚,以身试法,走私山南茶叶,后被举报,朱元璋查实后,不顾爱女安庆公主苦苦求情,毅然将其赐死。

  中国古代,茶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战略物资,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治工具,监管十分严格。茶叶由朝廷专卖,民间不能自由买卖。称作“榷茶”制度。但是茶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私茶买卖就会有较大的利益,就会有人铤而走险贩运茶叶获利。

  明朝茶法严格,据《明史.食货志》载:“律例丝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盖西陲藩边,切莫诸番,番人持茶为生,故以严法以禁之,易马之酬之,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左臂,非常法论也。”

  西域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牛羊肉为主食。牛羊肉吃多了,需要喝茶辅助消化,因此每年茶叶的需求量很大。明朝为了加强北方的边防,也很需要西域的骏马。因此由朝廷在边关设茶马交易市场,用出产于山南西乡、镇巴、紫阳、石泉等地的茶叶换他们的马匹。

  当时100斤茶叶可换一匹骏马。自实行茶马交易以来,明王朝每年外销300万斤茶叶,得马3万匹。3万匹马可扩充一支3万人的骑兵队伍,壮大了明朝的国防力量,又削弱了敌国的力量;满足了少数民族饮茶的需求,还增加了国库收入,真是一举数得!

  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奉旨巡边,就打起了走私茶叶的主意。他自持皇亲国戚,派管家周保,在西乡、紫阳等地大肆收购茶叶,装车五十辆随其运往边关贩卖。陕西布政使及府县官员置若罔闻,一路上畅行无阻。

  想不到就在蓝田县一个关卡出了“岔子”,一个忠于职守的巡检司税官。发现车上装的全是禁运的私茶,便要将茶叶扣押。押车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势,十分专横。他指使兵丁揪住税官一顿拳脚,打得他鼻青脸肿,车队扬长而去。税官不堪其辱,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回家赶写了一道奏章,托人千里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收到奏章,违反禁令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欧阳伦。他派员经过调查核实后,证明奏章上说的全是事实,不免为此感到为难,依法惩办吧!欧阳伦就得杀头。他一死,自己的女儿咋办?不依法惩办吧,朝廷的法规成了一纸空文,以后还有谁来秉公执法,又怎么能使全国百姓服气呢?

  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为明王朝的千秋大业考虑,毅然下令让欧阳伦立即自尽,将那个仗势欺人的周保判处死刑。同时根据罪行轻重,对那些包庇欧阳伦走私茶叶的各级官员们分别进行了惩罚。同时,朱元璋专门派出使臣赶往蓝田,对那个严格执法、不畏强暴的巡检司税官进行了嘉奖和慰问。

  之后,各级官吏无不小心翼翼,茶马互市乱象得到遏制,边关贸易不断拓展,陕南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也促进了陕南茶叶业的发展。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野史记载,朱元璋忌讳“光”、“秃”、“僧”等字眼;也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但经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从未忌讳谈及自己曾为和尚,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坦陈了这段人生经历。

  关于“文字狱”的记录,不见于《明史》、《明实录》等较正式的史书,经王春瑜、陈学霖等历史学家考证,多为不实记载:

  比如徐一夔野史记载为朱元璋所杀。但是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据《杭府志.职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写的《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其日期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杀徐一夔”为误。

  还有僧来复(见心)的《应制诗》中有诗句触怒朱元璋,被斩。然而考证《补续高僧传》《继灯录》,可得知僧来复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时,与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杀,告发者为僧智聪。

  而所谓的文字狱,其实是涉及到明初标准措辞问题。实情是户部尚书茹太素等人所写的奏折过于冗长,字数一万多,朱元璋为防止再次发生,设立了文体规矩,改善文风、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