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瞻为什么被贬为参军
刘瞻从宰相伦为参军,只因多管闲事为医官求情?刘瞻到底是为什么被贬为参军?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刘瞻为什么被贬为参军,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刘瞻为什么被贬为参军:医官治死公主,皇帝大怒要医官家属三百多人陪葬!
唐僖宗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怎么样,这位爱玩的皇帝,把政务抛给了“阿父”田令孜,自己成了玩主。不过,他虽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好成绩,却是纠正了他父亲唐懿宗的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把刘瞻召回了京,从虢州刺史的位置上直接升回了刑部尚书,中书侍郎平章事。算是给无罪被贬的刘大人一个交待了。
原本官场升迁,都是常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都说不清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官员回京,自然也没百姓什么事。但是长安东西两市百姓,在各种消息满天飞之后,自发地组织起来,按照自家生活水平,每家每户按比例凑钱,演出各种戏剧杂耍,欢迎刘大人回归。
刘大人听到这消息,吓得赶紧把定好的日子给改了,从小路回京。他为什么不按常理出行?怎么说这也都是好事,是刘大人有魅力啊,何况是百姓自发,与他有什么关系?但刘大人是个好官,想着为百姓们好:不折腾。
刘瞻是唐懿宗唐僖宗两朝最难得的好官员。
大中年间,刘瞻凭自己的才能登进士第,又因为长得魁梧,心智过人,深得宰相刘琢的赏识,成为翰林大学士,后来仕途也平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尔后到太原当了几年府尹之后,回京就成了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刘瞻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也迎来了人生的极寒。
咸通十年八月,同昌公主病逝。同昌公主是懿宗长女,也是他的最爱,没有之一。她咸通九年出嫁的时候,唐懿宗是将宫中所有能够拿来用的珍宝,全部作为嫁资,公主的府第也是极尽华美,无论是窗户还是井栏药臼等,能用金银绝不用铜铁,能用珠宝绝不用布帛,另赐钱五百万缗……这种级别,空前绝后。可以说,唐懿宗,对这个女儿是真正爱到了骨头里了。
听得爱女生病,唐懿宗把宫里最好的20个医官全部派出去救治,只是同昌公主身体虚弱,早就吸收不了药效。虽然这二十多个医官拼尽全力,也无力回天。公主去后,唐懿宗自制挽歌,下令百官撰写挽歌词,驸马韦保衡刻神道碑,公主乳母因照顾不当,殉葬。下葬之日,唐懿宗和郭淑妃亲自前往送别,各种用品抬了二十大车,陪葬的锦绣珠宝,绵延三十多里……
爱女的早亡,让唐懿宗深恨医官的无能。他下令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全部斩头示众。都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都不错的。可怜这些医官们,一个个地被砍之后,唐懿宗还觉得不够解气,将他们所有亲属全部逮捕,关押大牢,想在不久后,也送他们全家去地府团圆。
人生有命,生死无常。从古到今没有谁能真正长生不老,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医生只是人,不是神,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二十多位御医救治不力,已经陪葬,应该已经够了。可是,皇帝却一定要把三百多人全部斩首,却是完全不合法度。只是,在那个时代,法就是皇帝的话,皇帝的意旨就是法。
长安城内,沸沸扬扬。朝堂之上,却是悄无声息,只有帝王在咆哮……
本该站出来说话的谏官们闭嘴了,最讲正义的御史大夫们不说话了,宰相刘瞻召集大家,准备一起劝阻皇帝不要继续如此残暴了,但是所有人都不开口。
只有刘瞻,上前一步,在静寂无声的殿堂里上了一道折。折子从人命定数,说到医官们的勤勉,再说到皇帝的宽厚仁德等等,希望皇帝能看到老老小小三百多条人命上,以宽大为念,放了他们。
只可惜,折子一上,懿宗暴怒,当即下令,将刘瞻一撸到底,把他贬到了万里之外的驩州(越南义安)当一个小小的司户参军!除京兆尹温璋自杀之外,其它与刘瞻关系较近的官员,全部贬斥的贬斥,流放的流放,一个不留。
刘瞻行得正,坐得端,他虽身居宰相高位,但是他从不接受他人财物,俸禄馈赠亲友,家无府第,薄田几亩……所以,当户部侍郎郑畋拟写罢相诏书时,实在是找不到他的罪过,只好写上“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
当好大唐帝国的管家,是刘瞻这个宰相的职责,劝阻皇帝的暴行,似乎也是他的份内之事。但是,当所有官员明哲保身,集体哑巴时,刘瞻一人为三百囚犯请命,不惜触龙鳞,并被无情抛弃,这样的官员,值得长安百姓为他欢呼!哪怕是在后世的我们,也应为这个不惜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献上自己的膝盖。
刘瞻简介:刘瞻,字几之,唐代连州人。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的。因"貌奇伟,有文学,才思丰敏",大得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即为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公元869年)。另有金代诗人刘瞻。
刘瞻为宰相时间不长,但有两件事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一件是同昌公主事件。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御医医治不力。把为同昌公主医病的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多人杀了,还不肯罢休,又把这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逮捕,关进死牢,准备斩首。一时整个长安闹得沸沸扬扬。
作为宰相的刘瞻闻讯后,立即召集谏官,准备劝阻懿宗这一暴行,但谏官们都畏惧懿宗,不敢说话。刘瞻只得亲自上疏谏阻,他说:"修短之期,人之定分……纵劭等诊疗之时,惟求疾愈,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今械系老幼三百余人,物议沸腾,道路嗟叹……伏愿少回圣虑,宽释系者。"(《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
然而懿宗哪里听得进去,立时便拉下脸来,刘瞻不顾,仍据理力争。懿宗大怒,把刘瞻贬到了离京都万里之遥的驩州(今越南义安一带)为司户参军。
刘瞻为救三百多无辜性命而冒死直谏,虽然获罪被贬,但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行为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并光照后人。
再一件就是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史书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在他为救无辜而获罪于皇帝时,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畂草罢瞻宰相制诏。什么罪呢?郑畂列不出,反而在制诏中表荐了他:"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资治通鉴》)
一个位极人臣的宰相数亩之居还不是自己的私房,而且还能拒绝四方只贿赂,真是难得的清廉之官。我想,正是因了他的无私,才有了敢于冒犯皇帝的无畏。
在荣誉面前,刘瞻却是躬谦之至。懿宗死后僖宗即位,为刘瞻平反,官复原职。长安的百姓听说这位贤相又要回长安了,无不欢欣鼓舞,加额以庆。他们还准备在刘瞻到京城之时凑钱请百戏来迎接这位贤相。这本来是件多么荣耀风光的事呀。但刘瞻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改变了回京城的日期和路线,回避了这一别人求之不得的殊荣。
刘瞻,就是这样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的贤相。他与曲江张九龄相比,毫不逊色。不幸的是他第二次入相不到三个月,却不明不白地去世了,有的说是暴病身亡,也有的说是奸妄所害,史书没有定论,反正死因不明。
刘瞻死后,家乡的族人为他在连州巾峰山麓堆了一座衣冠冢,并立有墓碑。墓、碑均在__中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