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揭秘真实的诸葛亮和刘备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隐情?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揭秘真实的诸葛亮和刘备,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揭秘真实的诸葛亮和刘备: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摇摆。刘备之所以能够赢,与诸葛亮的智慧密不可分。得到诸葛亮的他,胜战连连。所以对诸葛亮也不仅仅是君臣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尊重,甚至是敬佩。不得不说,这种关系太过理想。于是我们不禁会发问: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是同一条心,从来没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吗?

  可惜,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分歧,这一颗同时烙印在诸葛亮和刘备心口上的朱砂痣——是吴国。一听这话,很多人会怀疑,刘备诸葛亮感情那么好,这所谓分歧是不是言过其实?这疑问来得确实有理有据,让我们先看看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

  刘备自己曾说过,有诸葛亮在辅佐他 ,他就好像回到水里的鱼儿一般,悠然自得,从此对他是言听计从。相比之下,甚至连张飞、关羽这些结拜的老兄弟都比不上他们二人来得亲密。这尤其表现在曹操的儿子代替他老子坐上皇位以后,众人都一致认为,刘备应当称帝,刘备的伪善让他拒绝了大家的提议。

  而诸葛亮轻描淡写的一番话就让刘备改变了想法,还夸赞:“诸葛亮不仅能帮助我克服弱点,协助我布施天子的福泽,让汉室的光辉满照天下。”往后,更是把刘禅和整个国托付给诸葛亮。从此在青史上,他们俩就是君臣的模范。

  然而,这些亲密下掩盖的裂痕却是惊心怵目的。刘备在坐上皇帝的宝位后,一心想报复当年将荆州失给孙权,杀死关羽的仇。于是在黄袍加身的第一年秋季兴兵,亲率诸军伐吴,为关云长报仇。出发时虽然意气风发,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刘备被孙权打败,不得不撤退到永安驻兵,一年以后因重病而死。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是没有先兆的,在刘备出发前,蜀国的群臣谏书堆了厚厚一沓,而刘备固执地不听任何建议。那么,提意见的群臣里有没有诸葛亮呢?然而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关于诸葛亮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态度。可是,既然是天子御驾亲征,又是群臣都反对的一次战争,就算诸葛两没有随军前往,也总该有和刘备有过交流吧?

  在《三国志·蜀书》中有一句话,写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西行,必不倾危。”,这是在彰武二年,刘备大败而归回退到白帝城时,诸葛亮说的。可以轻易看出,不管刘备有没有参与或者这次刘备的御驾东行,他实际是不赞同这次东征的。

  历史让我们看到,尽管诸葛亮对这次决定并不赞同,可是他并没有阻止。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刘备和诸葛亮在东吴上的分歧已久,并且刘备内心固执,不会让步。不劝谏不等于同意,纵观他们在对东吴的问题上,两人始终有很大矛盾。诸葛亮一生都不愿对东吴动武,而是亲和为上,这已经是诸葛亮观念里不可改的一笔。

  曹孟德在长坂坡击退蜀国兵将时,诸葛亮就向刘备请命,主动去说服孙权,促成了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形成了坚定不移的联吴想法。在诸葛亮成了蜀国的掌权人以后,他立马就派出使臣,与吴国建立同盟关系。不论是小到军事冲突,还是大到发动战争,诸葛亮都没有再对东吴动过兵。

  可就算诸葛亮的观念再深,刘备却和他截然不同,他对于东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有益于自己的则联合,不利于自己的则兵刃相见,来得直接。与诸葛亮的情感虽然深厚,但他毕竟才是掌握蜀国所有权利的天子。就算是在联合的时候,他也始终保持着警惕。如刘备得到宜州后,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却说等到得了凉州再还给他。

  又到了二十四年,刘备并没有报备,就自己率先坐上了龙椅,打破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孙刘联合局面。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对待东吴的做法的明显区别。

  可是为什么鲜有人发现呢如此大的分歧呢?这便要归功于诸葛亮的智慧了。一个处于前进趋势的团队是不可能不出现矛盾的,可内部的分歧绝不可以轻易让别人看到,尤其在封建社会的君臣制度下,臣子更是不能表现对天子的不满,和他们的不一致。诸葛亮作为臣子的典范,他十分懂得,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刘备的这次不妥的决定,就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诸葛亮没有再劝,而是负责前方粮草军火供应的同时,也在朝中稳住了局面,让刘备没有半点忧虑。

  这种分歧在《三国志》等等师叔的刻意趋避下,大家并不能很容易看到,但它确实存在。不过诸葛亮的委曲求全,却让这种分歧,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君臣之情,在不完美上臻于完美。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2]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1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