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为什么被流放
杨仪替朝廷杀魏延本是功劳一件,却为什么被流放?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杨仪为什么被流放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杨仪为什么被流放:
杨仪是三国蜀汉时期刘禅手下的大臣。他替朝廷杀了魏延本是功劳一件,最后却被流放,导致最后自杀的局面。具体还要从他跟魏延之间的故事开始说起。
魏延本是蜀国大将。在刘备执政的年代,他英勇杀敌,屡建奇功,深受刘备重用。但是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他却居功自傲,企图另谋他法。当时诸葛亮病危,以免扰乱军心,所以私下跟杨仪、费祎等人商讨后事,并安排实施自己退守的战略。诸葛亮本来是让魏延去断后,如果他不同意,就命令大军自己退。杨仪当时却没有完全按照诸葛亮的命令行事,他先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当然不同意,所以想跟费祎合作,部署接下来的具体事宜。费祎知道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借口要跟杨仪商量一下,火速跑回大营。当时魏延反映过来肠子都悔青了,着急派人去打探杨仪等人的消息,知道他们要按照孔明先生生前的安排行事,当下怒火中烧,率部下朝南方撤退,在途中不断烧毁顺山建造的阁道。杨仪一行人紧随其后,追上魏延部队就是一顿数落,他感言,丞相尸骨畏寒,他们就开始跟着魏延叛乱。部下听了立马惭愧不已,都四下逃走,魏延被逼无奈,只能带着儿子跟自己身边的亲信伺机逃亡,最后还是被杨仪的手下擒拿,并杀死了。
按道理来说,杨仪这是为蜀国立了一个大功,就凭这一点,他完全可以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去担任丞相一职。没想到到了最后,刘禅却赐给他一个中军师的职务,既没有当上丞相,也没有自己的军队。丞相的职位却给了从各方面来讲都不如他的蒋琬。杨仪本来就心胸狭隘,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这可倒好,自己生气就算了,他整天摆个臭脸,逢人就说,来表现他的不满。这样一来,身边没几个人敢接近他。费祎当时跟他也算是交好,特意去看望他,他却口不择言地说自己要是当时跟魏延一起大伙,哪会有今天这番凄凉的场面。费祎一听,这明显是有叛逆的念头啊,于是私下揭发了他,最后杨仪被流放,即使这样,这家伙仍然是不消停,继续上书表达自己的委屈与朝廷的不公,终是被朝廷下令逮捕,最后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事实上,杨仪早就应该有觉悟,既然诸葛亮当时并没有给他任何的职位,而只是让他领军,那么他绝对不是诸葛亮心中的宰相人选。而他在魏延的事件上也绝不只是简单的立了大功,从根本上来讲,魏延的部队最后溃不成军是有他的责任的。当时诸葛亮要求的是让他们派人去传达丞相的遗命,而不是简单的去试探,最后才让魏延有继续作战的念头。
杨仪的犹豫,给了魏延可乘之机,人前面跑了,他后面才仓促地进行追赶,这也违背了诸葛亮当初的本意。虽然诸葛亮在魏延和杨仪两个人之间很明显是倾向杨仪,但是他不把军队的大权给杨仪,也说明了诸葛亮对杨仪也是有诸多顾虑。他们之间首先存在这思想决策上的分歧,诸葛亮认为北伐的长久战略应该是稳扎稳打,逐步攻进,而魏延的思想却是一口气打一场胜仗,所以当时魏国的问题如果让杨仪决断的话,他也会选择走跟魏延一样的路子。更何况,在一路走来,诸葛亮很肯定杨仪的才能,但是他的心胸狭隘。而魏延却不一样,他对待手下很好,只是心高气傲,所以周围的人都让他三分。当然杨仪可并没有对杨仪有丝毫退让。这中间,费祎始终保持着和事佬的角色。一旦发现两人眉头不对,立马在中间进行调和。这也是后来费祎可以官居宰相的原因之一吧。毕竟人家这也算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呀!
所以杨仪失败的根源就在这里,他既容不得别人跟他意见不和,也不听从上级的指示。虽然他的能力和才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如果宰相由他来担任的话,那么周围跟他意见相悖的人势必是要遭殃的。尤其在面对魏延那件事上,他不但没有考虑到因为自己传达的失误,导致军队的支离破碎,反而居功自傲,到处抱怨自己的处境。这也决定了他最终的结局肯定不会那么乐观。
杨仪简介: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陈寿:"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孙权:"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戏:"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
郝经:"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陆文圭:"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
蔡东藩:"魏延杨仪,心术相同,延不过早为发作,自速其死耳。若仪之与费祎言,谓不若前时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微诸葛丞相之善为驾驭,几何而不先作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