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与刘荣的趣闻
汉景帝为何对儿子刘荣的死无动于衷?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汉景帝与刘荣的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汉景帝与刘荣的趣闻:
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曾经做过大汉太子。母亲是栗姬,由于栗姬失宠,刘荣因为侵占陵地,被司法机关介入,不久因为司法的头目郅都过于苛刻,刘荣自杀而死。消息传出来之后,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勃然大怒,要求汉景帝对郅都大卸八块,满门抄斩。而汉景帝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不照办,反而把郅都当宝贝一样供着,而对于自己的儿子的死却不流一滴眼泪。那么汉景帝为何对儿子刘荣的死无动于衷呢?
首先,汉景帝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都是不讲究情面的,他们知道英雄往往气短,自己如果再儿女情长,肯定会对自己的江山社稷带来损害。刘荣是废太子,也就是他身边肯定有一大批人,这些人拉大旗作虎皮,郅都搞死了刘荣,间接地对太子刘彻有利,对大汉江山有利。因此死了就死了吧,没什么留恋的。
其次,刘荣是栗姬的儿子,栗姬和汉景帝的关系网交情不好。首先,和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有分歧。刘嫖多次给汉景帝找女人,这让栗姬很反感,后来长公主刘嫖想高攀栗姬,提出要和栗姬的儿子刘荣结成儿女亲家,遭到拒绝。因此二人关系闹僵。当然得罪了刘嫖,也得罪了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另外刘彻的母亲王娡落井下石,这些人明里暗里对栗姬进行攻击,导致栗姬四面楚歌,让汉景帝也对她极为不满,人际关系太差呀。
其三,为储君刘彻扫清障碍。刘彻是大汉太子,要想根深蒂固,就要彻底打倒刘荣一党。郅都雷厉风行,曾经把栗姬一家斩尽杀绝,如今刘荣落入郅都手里,郅都是个酷吏,自然只知道效忠皇帝一人,因此,对着刘荣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哪里还有刘荣的活命。
其四,自古皇家无亲情,宫廷中父亲整死儿子,儿子搞死父亲的比比皆是。秦王朝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弄权曾把秦始皇的尸首弄得发臭,后来胡亥又传旨处死了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狗血的历史剧情早晚如此,汉景帝身处宫廷,他熟悉内幕,自然知道里面的来龙去脉,因此知道刘荣之死利大于弊,自然不会对郅都处罚。
总之,汉景帝作为一个父亲,肯定对儿子的死非常痛惜,不过作为一个皇帝,一旦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就一定会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刘荣的死不做太多层面的追究。虽然表面上不合情理,其实却很符合历史规律。
汉景帝简介: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西汉第六位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司马迁:“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班固:“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曹植:“景帝明德,继文之则,肃清王室,克灭七国,省役薄赋,百姓殷昌,风移俗易,齐美成康。”
司马贞:“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苏辙:“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邓通,文帝之幸臣也,以吮痈之怨,困迫至死。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恶其悻悻不屈,遂以无罪杀之。梁王武,母弟也,骄而从之,几致其死。临江王荣,太子也,以母失爱,至使酷吏杀之。其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背理而伤道者,一至于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国,与文帝俱称贤君者,惟不改其恭俭故耳。《春秋》之法,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陈侯平国、蔡侯般,皆以无道弑,而弑皆称臣,以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 ”
钱时:“景帝嗣服虽不如文,而此数事所以厚民元气、养国命脉者,则能遵守无所变乱,是以相继四十年,海内富庶,风俗醇厚,而西都之盛独称文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