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谁
害死父亲将生母赶出宫门这简直是禽兽不孝子才干的出来的事,那么这个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谁呢?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谁:
常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中国人讲孝道,不光是指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之晚年,还应晨昏定省,经常陪伴父母左右,在精神上给予父母以天伦之乐,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即是这个意思。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位号称“唐代三宗”之一的唐宪宗(与唐太宗、唐玄宗齐名),将亲生母亲赶出家门,整整十年而不见面,其忤逆之举实令人齿冷。唐宪宗的母亲王氏,史称“顺宗庄宪皇后”。这位女子很命苦,出生没多久,父亲王子颜就死掉了,由祖父王难得抚养。唐代宗宝应二年,王难得死于军旅,十三岁的王氏因祖父有功于社稷,被遴选为代宗才人。
这是什么家庭关系呀?代宗是宪宗的曾祖父,名义上的曾祖母咋成了曾孙的母亲?原因在于代宗太老,而王氏则太小,这种夫妻没法做。于是乎,代宗就把王氏赐给了皇长孙李诵,就是后来的短命皇帝唐顺宗,初为孺人,生下唐宪宗李纯。如此混乱的家庭关系,在有唐一代不算新鲜事,唐顺宗自己就曾把一个儿子交给父亲德宗为养子,和血缘上的儿子做了“兄弟”,也就是说,唐宪宗有个同父的弟弟在名义上是自己的“叔叔”。
王氏因为生下李纯,德宗李适即位时,立李诵为太子,王氏被封为“太子良娣”。实际上,李诵对这位王氏还是很有感情的,为何没有成为太子妃呢?是因为李诵还娶了另一位身份显贵的女子萧氏,是郜国大长公主与驸马萧升所生之女。后来,郜国大长公主惹上淫乱官司被杀,皇太子妃萧氏也被牵累而死,王氏遂成李诵生命中的第一女人,在王氏的陪伴下,李诵战战兢兢地度过了26年的储君生涯,算得上是患难夫妻了。
贞元二十一年(804),唐德宗病逝,李诵即位为唐顺宗。他启用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短短的一百四十六天,即宣告失败,却严重得罪了朝廷里的宦官势力。在宦官首领俱文珍、刘光琦等人串通一些官僚和地方节度使的反扑下,登上皇位还不到200天的唐顺宗无奈退位为太上皇,王氏所生的儿子李纯继位为唐宪宗,王氏晋升为太上皇后。
关于唐宪宗对父母的忤逆不孝,后来的史家多闪烁其辞,恐出于为尊者讳故也。唯“永贞革新”参与者之一的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皇身体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对。而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宪宗的即位,无法不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在此事过程中有外人无法明知的隐情。
顺宗于元和元年(806年)突然病故,也有许多可疑之处。比如,正月初一,宪宗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又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就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掩盖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另外,元和十四年(819)七月,还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件。群臣讨论给宪宗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宪宗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到湖南任了一个观察团练使。宪宗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所顾及,从侧面也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和害死顺宗的事件。
唐顺宗一死,王氏的幸福生活也到头了。史家说,唐宪宗迫于宦官压力将母亲王氏迁出后宫,送到长安城东南兴庆宫居住。兴庆宫是个什么地方?既是偏僻的城郊,又是王氏的伤心地--老公顺宗就死在此地,也难怪会“犹豫成疾”。唐宪宗实在够狠心的,他难道真的惧怕宦官吗?赵炎以为不尽然。第一,他已经是快三十岁的成年男人了,从他对对诸多藩镇的心狠手辣来看,完全有能力对付宦官势力,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了,谁信呀?只能说明他麻木于人伦。第二,从元和元年(806)将母亲赶出宫,一直到元和十一年(816)母亲病逝,他连去探望的心都没有,整整十年,他一次也没去,这又说明什么?他害死了父亲,无脸去见母亲罢了。
对生身父亲如此不孝,唐宪宗不是历史第一人,因为权力的斗争历来相当残酷,利欲尚且熏心,何况九五之尊!父子相残、手足搏杀等案例在历史上非常之多。但是,将生身母亲赶出家门,十年而不去看望,如此忤逆不孝的皇帝,翻遍典籍,也找不到第二个,唐宪宗无疑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个。
唐宪宗简介: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唐代第十二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
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
元和十五年(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景陵。
人物评价:
蒋系:宪宗嗣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顾谓丞相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当先圣之代,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为理哉!"自是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自贞元十年已后,朝廷威福日削,方镇权重。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奸佞之臣,如裴延龄辈数人,得以钱谷数术进,宰相备位而已。及上自籓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已。任异、镈之聚敛,逐群、度于籓方,政道国经,未至衰紊。惜乎服食过当,阉竖窃发,苟天假之年,庶几于理矣。
《旧唐书》:贞元失驭,群盗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啸聚。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
《新唐书》: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则其为优劣,不待较而可知也。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则尤甚于德宗。鸣呼!小人之能败国也,不必愚君暗主,虽聪明圣智,苟有惑焉,未有不为患者也。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李纲: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李默:汉武征西域而海内虚耗,唐宪复淮蔡而晚业不终。
《剑桥中国隋唐史》:宪宗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但在一开始情况似乎并不显得对他有利。在顺宗时期出现的不和以后,朝廷尚需恢复和谐关系,而地方政府广泛的行动回旋余地已成为全帝国被人接受的准则。宪宗对迅速恢复中央权力的可能性不抱幻想,所以行动很谨慎,只是设法见机行事,而不是强制推行自己作主的全面计划。可是宪宗顽强地坚持他的基本目标,即恢复对搞自治的藩镇的控制,并要使所有藩镇当局完全听命于中央的指令。他几乎不可能希望深入进行下去:对各藩镇高级当局的需要,排除了恢复安禄山之乱前那种中央集权的可能,而且它们的军事编制既庞大,又根深蒂固,以致不容许作任何重大的军事复员。宪宗的又一个特点是,他没有从纯军事角度去看待藩镇的问题。他认识到,要削弱诸镇独立行动的能力,同样需要作出制度的改变。的确,他的改革旨在增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直到9世纪的最后25年,除了河北几部分外,这些制度改革使中央政府得以在全帝国重新树立决定性的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