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调戏燕青的趣闻
李师师调戏燕青为何不怕皇帝老儿处罚她?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李师师调戏燕青的趣闻,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李师师调戏燕青的趣闻:
李师师喜欢燕青,那是发自肺腑的喜欢,且看书上的文字: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李师师道:“路远风霜,到此开怀,也饮几杯,再作计较。”燕青被央不过,一杯两盏,只得陪侍。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见了燕青这表人物,能言快说,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酒席之间,用些话来嘲惹他。数杯酒后,一言半语,便来撩拨。燕青是个百伶百俐的人,如何不省得。他却是好汉胸襟,怕误了哥哥大事,那里敢来承惹。李师师道:“久闻的哥哥诸般乐艺,酒边闲听,愿闻也好。”燕青答道:“小人颇学的些本事,怎敢在娘子跟前卖弄过?”李师师道:“我便先吹一曲,教哥哥听。”便唤娅环取箫来。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穿云裂石之声。
这便是李师师,一见燕青仪表非俗,不免有调戏之意。其实李师师是宋徽宗的相好。李师师调戏燕青,为何不怕皇帝老儿去处罚她,要知道皇帝也是个喜欢漂亮美眉的主儿,他和李师师早就有鱼水之欢,看到李师师身边有燕青,为何不大发雷霆:
其一,情人眼里出西施。既然皇帝喜欢李师师,就是既喜欢她的优点,也包容她的缺点。爱情里的人都是盲目的,网上说有两个怀孕的女人,同事都愿意嫁给一个渣男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男子,同时让两个九零后怀孕,结果这两个女人都要争着去嫁给这个男人,而且没有名分也不在乎。在现在这个时代,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其二,燕青是朝廷反叛,走的是杀人放火的路,况且是梁山脚下很厉害的草莽人物。与这样的人为敌,皇帝当然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既然不能让对方死翘翘,就要悄无声息,装作不知道。梁山至今没有平定,是说明自己身边没有能人,一味的与这样的人为敌,当然是凶多吉少。
其三,李师师是个很有姿色的女子,且在皇帝跟前千娇百媚。天子道:“既然是你兄弟,但宣将来见寡人,有何妨。”奶子遂唤燕青直到房内,面见天子。燕青纳头便拜。官家看了燕青一表人物,先自大喜。李师师叫燕青吹箫,伏侍圣上饮酒。少刻,又拨一回阮,然后叫燕青唱曲。燕青再拜奏道:“所记无非是淫词艳曲,如何敢伏侍圣上!”官家道:“寡人私行妓馆,其意正要听艳曲消闷。卿当勿疑。”
其四,皇帝虽然喜欢李师师,但也只是喜欢,并没有把李师师接到宫中,做贵妃,或其他嫔妃。这和皇帝身边的女人还是有所不同的,李师师本身就是妓女,做的就是迎来送往的生意,如果一味的发脾气,不就断了别人的财路。
人固有自知之明,皇帝也是如此,即使面对自己情人身边有男人,也装作不知道。不知道是大度,还是无奈。
李师师简介:
李师师(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 、张邦基《墨庄漫录》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 。宋徽宗在位期间,也常微行出游,由数名内臣导从,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曾与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交游。有说后来徽宗把她召人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金兵入侵、汴京沦陷,李师师的下落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虽然没有梁红玉卫国为民的作为,没有苏小小的人气,没有董小婉的哀怨,但她的才情却与她们不相上下。再加上她与皇室的渊源,屈居第四尢为可惜。
历史上曾有过两个李师师,第一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是开封人,李师师本姓王,父母双亡,被一李姓歌伎收养,改姓李。第一个李师师年老色衰之后,第二个李师师来接班了, 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