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三国时期关于托孤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折叠  在三国中,三国领导托孤时,刘备、曹操、孙权谁的眼光最好?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三国时期关于托孤的趣闻,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三国时期关于托孤的趣闻:

  传统社会实行家天下,权力转移主要采取父死子继。

  如果父亲死得早,儿子年纪小,就要有一位重臣或者近臣来辅佐年幼的儿子,这种事情一般老皇帝临死前都会安排好,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托孤。

  三国一书中,写了好多托孤的事情。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刘备在白帝城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关羽死后,刘备亲率70万大军讨伐吴国。结果,伐吴过程中,张飞被刺,黄忠战死。夷陵之战,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一把火烧掉蜀军几百里的连营。无颜回川的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蜀国的军政大权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

  白帝城托孤,留下了千古美谈,也留下了千古疑惑。

  文人雅士歌颂这件事,主要在于刘备在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一句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刘备允许诸葛亮在刘禅实在无可救药时,取而代之。刘备能够从蜀国的整体命运出发,至死不忘恢复汉室、一统中原的理想,境界之高,突破了家天下的传统,超越了历史几千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这样看,他认为刘备此举,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大公无私和坦诚相待,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胡三省说:“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赵翼则称赞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

  但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

  大思想家王夫之说,两人已在夷陵之战前有过重大分歧,刘备对诸葛亮多少有点猜忌之心。见面伊始,刘备格外热情,让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本欲与卿共讨魏贼,不料中道分别。这实际上等于向孔明道歉,承认其决策伐吴的错误,以消除先前君臣的隔阂。刘备自知死后,蜀汉群臣没有人可以制衡诸葛亮。孔明假如若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那是谁也扭转不了的形势。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摊牌。如果诸葛亮确实是忠臣,无意于帝位,那就施以笼络之恩,让其死心塌地辅助刘阿斗,力保江山不致变色。

  如果诸葛亮有做皇帝的想法,不如卖个顺水人情给孔明,也能保他善待其后人,不致遗斩草除根之祸。所以才有“君可自取”的说法。结果呢,孔明当场就给感动得叩头出血,连声说:臣敢不竭尽股肱之力,继之以死乎?然后,刘备就传召其二子向孔明行跪拜大礼,以父事之;再招心腹重臣赵云嘱托早晚看视吾子云云。可见刘备本心并非真要让位于孔明。那出托孤之戏不过是专门演给孔明看的。

  一代明君康熙,就认为刘备的话是猜疑之语。他认为与三国时期的陋习有关,那个时候的人喜欢说一些诡诈的话来忽悠人。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君可自取”的取,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在刘备的儿子中选取一个来当皇帝。也就是说,刘备给予诸葛亮废立之权,老大不行,老二干;老二不行,老三干。哥儿仨,都要听诸葛亮的话。

  历史真相已经无法探寻,但白帝城托孤很成功,诸葛亮确实为刘备开创的蜀汉奉献了毕生力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终死在了五丈原。

  托孤之举,魏和吴也曾经有。孙策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周瑜,曹睿把幼子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孙权把孙亮托付给诸葛恪和吕岱。但好像都没有刘备做得那么好。

  托孤之难,难在选择合适的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品格之高,直追历史上的周公和伊尹,称得上半个圣人。这样的人历史上只有一个,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遇到诸葛亮,运气之好,犹如买彩票中大奖。后周柴世宗把孤儿寡母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在历代帝王算是仁慈的,但在陈桥驿架不住黄袍加身的诱惑,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帝位。后世之李世民、朱元璋之类,为做皇帝,那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诸葛亮不仅有德,还有才,能够镇得住各路人马。刘备死后,曹丕联合孙权出动五路大军进攻蜀国,诸葛亮躲在家里想办法,急得大家团团转,直到刘禅亲自来到丞相府,才把主意亮出来。一般来说,诸葛亮很谦虚。但偶尔也摆摆架子。比如这一次,还有就是再往前的三顾茅庐。偶尔摆架子是为了树立权威。诸葛亮和刘禅之间,诸葛亮绝对掌握了实权,刘禅就是个不管事的摆设。当然,诸葛亮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南蛮造反了,亲自去平叛。经济发展了,国力有点积累,就去讨伐魏国,刘禅乐得享清福。

  拿才和德两个方面的要求来看,孙权看中的诸葛恪有才无德,缺乏容人之量,遇事刚愎自用,最终死在了孙峻手里,这说明孙权还是没有刘备的眼光好。同样有才无德的司马懿,曹操、曹丕、曹睿能够镇住他。到了曹芳时期,地位在司马懿之上的宗室曹爽是个徒有虚名的官二代,最终被司马懿设计除掉,最终曹魏的实权落到了司马懿手里。

  孙策选择的张昭和周瑜好一点。张昭为人比较正直,在百官中威信比较高。但孙权比刘禅能干,君臣两人经常观点不一致。张昭拼命要管好孙权,孙权有机会就消弱张昭的实权。而张昭的战略眼光也不行,赤壁大战前,竟然出昏招建议孙权投降曹操。这是张昭一生最大的污点,所以他在孙权手下始终没有取得诸葛亮那样的权力。周瑜比张昭能干,也比较忠心,可惜寿命不长,在历史上也没有诸葛亮风光。

  托孤之难,还在于托孤大臣代行的君权,难以制约。老领导往往确定多名托孤大臣辅佐幼主,以便互相制约。刘备托孤,就选择了李严给诸葛亮做副手,此人军事和民政都有两下子,但后来还是让诸葛亮以后勤保障不力剥夺了权力。曹丕确定了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辅佐曹睿,只可惜前面三位早死,才让司马懿独掌大权。到了曹睿托孤时,曹氏宗族已经人才凋零,只能选出曹爽这种草包官二代了,哪能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

  三国时期的托孤:

  最煽情的托孤:

  曹操的孙子曹睿托孤于司马懿。如果说托孤是演场戏给旁人看,曹睿和司马懿的这个段子绝对够让他们二人荣获三国百年最佳演技奖。

  曹睿这个人,如果论能力,其实是在他老爸曹丕之上的,象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在他手下也服服贴贴,魏国上下,自然都紧密团结在第三代核心的周围,让以诸葛亮为首的内外颠覆分子无机可乘,胜利地捍卫了魏武开创的伟大的革命事业。但可惜的就是曹睿太短命。诸葛亮死,他以为自己可以高枕,生活开始奢侈放纵,脾气也长了,连贤惠的原配老婆也给杀了。不想才36岁却忽然接到了阎王爷的调令,要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家才三代,本族里竟然连个看摊的人都找不到了,选来选去选了个曹爽,可里里外外谁都知道那小子不是那块料啊。所以,曹睿只好对司马懿

  动之以情了:"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司马懿什么人物,自然能把这个对手戏演得珠联璧合"臣在途中,闻陛下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多么得体呀,但不知为什么,仲达在说接下来的一句的时候,思想有点走神了(呵呵,不知在想什么哪啊)"今日得睹龙颜,臣之幸也",显得太平淡,没能进一步煽上去,反尔有点显冷了。不过好在曹睿也顾不了这些了,自己时间不多了,赶紧切入正题,先提了诸葛亮这个榜样"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然后对曹芳一句"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把剧情的走势再次推高。接着,小配角曹芳真情演绎,老子曹睿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懿顿首流涕(这时不再走神,演技恢复正常)。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父子俩合力把这段剧情推向了最高潮,力压白帝,成就了三国最煽情的托孤。

  最成功的托孤:

  自然是白帝托孤了。但很多人往往忽略的一个细节是,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好家伙,竟然把诸葛亮和曹丕相提并论,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这一番话可真是非同小可,'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看看,刘备作为厚黑鼻祖刘邦的传人,掌握手下的能力比起黄口小儿曹睿来,胜过何止百倍。曹睿的煽情,实乃技穷之举,这样的大事,谁会为感情所累。所以,刘备托孤,绝对不是动之以情,不是靠眼泪(当然眼泪是一种不错的有效的烘托和调剂),而是晓之以政治上的利害。

  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所建。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最失败的托孤:

  孙权托孤于诸葛恪(有点凑数的意思)。《演义》中也就寥寥几句"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108回)

  也许刘备托孤诸葛亮太成功了,后来的多少都想沾点光。曹睿想用诸葛亮这个光辉榜样来教诲司马懿(其实是给司马懿提出了一个标准),孙权恐怕则是奉了"龙叔无犬侄"的信条。可是诸葛恪实在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对外军事失利,对内威震其主又没有结成可靠的政治联盟,结果被孙峻干掉,连族都给灭了。倒是他老爸诸葛谨看得准,说诸葛恪:"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可惜孙权没听这句。

  曹操当初赞孙权"生儿当如孙仲谋",可孙权选起托孤大臣来怎么就这么差劲呢?

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