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高炽的趣闻
一代仁君艰难登上帝位仅仅数月,又因何暴病而亡?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朱高炽的趣闻,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关于朱高炽的趣闻:
朱高炽,太宗文皇帝(朱棣)嫡长子,徐皇后(开国徐达之女)所生,即明仁宗。朱高炽还有两个亲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朱高炽心地善良,为人仁慈,体型肥胖,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喜欢读经史,深受大臣喜欢。朱高煦善于骑射,英勇善战,桀骜不羁,诡计多端,很是看不起朱高炽。三个儿子当中,朱棣最喜欢的是朱高煦,每次北征都把他带在身边,有一次甚至对他说世子(朱高炽)体弱多病,让他努力。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朱棣考虑了很久。朱棣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明宣宗)是“好圣孙”,意思就是说朱瞻基会是一位圣君,朱高炽继承大统就可以传位给朱瞻基。后来朱棣又问黄淮,黄淮说应该立嫡长子,这是每朝遵循的传统(长嫡承统,万世正法)。朱棣这才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立太子一事在明朝关系到国本,因为一旦被立为太子,便被视为储君,如果没有什么变故,一定是下一任的继承者。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在这件事情上皇帝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那时候不像清朝那样可以立贤不立长,也不能自己喜欢谁就立谁。因为朝中的大臣绝对不会同意,这件事情必须遵循祖制,遵循传统,也就是立嫡长子(与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太子,皇帝总不可能把大臣们都给杀了吧?比如后来的万历因为立太子一事,与大臣们经历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扯皮战,但最终万历还是妥协了。
朱高炽当上太子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是朱棣犹豫不决,二是朱高煦对太子之位觊觎很久,处处使坏,经常令亲信大臣向朱棣说朱高炽的坏话。即使太子之位已经确立了,朱高煦也没有放弃对朱高炽的诽谤,一直在找机会撺掇太子之位。有一次太子监国,朱棣听人说太子坏话(人言东宫多失),对太子产生怀疑,便派胡濙秘密观察太子是否有不当之举(试观何如,密奏来),但是胡濙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太子并没有什么不当的举措,于是如实禀报给了朱棣,朱棣便也再没有对他产生过怀疑。即使朱高煦这样诽谤他,他也没有和他去计较,甚至为他求情。朱高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把他封到了云南,朱高煦不肯去,反而对朱棣说他没犯什么错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朱棣很不高兴,后来太子为他求情朱棣才让他留了下来。
另一方面朱高炽也没有犯下重大的错误,使得朱高煦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早在靖难之役时,世子镇守北平,曾以几万人的军队抵挡住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后来当上太子后,朱棣几次北征,让朱高炽监理国家大事,各方面事务都处理得妥善的当、有条不紊,也能体察民情,深得人心。有一次太子经过邹县,看到有百姓拿着箩筐在捡草,便停下来问他们捡草做什么用,百姓说收成不好,草是捡来吃的(岁荒以为食)。太子很是震惊,又到百姓的家里去看,发现很是简陋不堪。于是召集乡亲问他们的难处,当面责骂了地方官,给了百姓钱和粮食,还免了当年的赋税。由此看来朱高炽确实是一位好皇帝,庙号不愧为仁宗,仁慈善良。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年号洪熙(第二年启用)。登基后他赦免了很多建文旧臣,废除了许多苛政,提倡节俭(禁止下西洋),停止大规模用兵,后来的宣宗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仁宗的政治政策,使得百姓享受太平,生产得到发展。
可是这位仁慈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终年47岁,在位时间只有仅仅十个月(明朝还有一位在位时间比他更短的)。
因为仁宗是突然死亡,没人知道切确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比较靠谱的观点,一是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在他死前几天,李时勉上奏批评他纵欲过度(其中一条是他在服朱棣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皇帝一人坐享后宫佳丽无数,每晚临幸一个一年也许都不会有重复,可能这也和大部分皇帝比较短命有点关系。还有一个观点说他是突发心脏病而死,这点也比较靠谱,因为仁宗体型比较肥胖,说不定有三高,再加上平时不爱动,这是有可能的。也有人说是宣宗急于登基,仁宗是被他毒死的,我觉得这个最荒谬,因为朱瞻基早被立为太子,而且当年解缙对朱棣说好圣孙的时候,相信很多大臣都有同样的观点,在朝中有一个共识,就是仁宗后必然是朱瞻基继承大统,以宣宗的聪明没有必要因为着急即位去害死自己的父亲而搭上千古骂名的风险。
朱高炽简介: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倾向的反应。①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①
过早的死亡阻碍了洪熙帝去实现一切目标,但尽管如此,他留下来的遗产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义的社会活动外,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一个道德上坚毅的皇帝采纳学识渊博的大臣们的忠告统治天下——也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学士,把他们提升到负有很大责任和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上。这使人回忆起他的堂兄弟,即倒霉的建文帝来,但以后几代皇帝却没有把这个先例维持下去。可是,内阁的三杨领导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经历了明代政府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的早期阶段。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年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