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关于刘备南撤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刘备南撤为何带着十万民众?这是作秀还是苦肉计?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刘备南撤的趣闻,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关于刘备南撤的趣闻:

  曹操南征荆州,正好赶上刺史刘表死了,继位的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这时候驻扎在樊城,不知道刘琮投降一事,曹操已经很快来到了。等到知道了刘琮投降,刘备就带着樊城民众离开了。经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刘琮,这样就可以占有荆州。刘备不忍心这样做。这样一来,刘琮的属员和襄阳又有一些人跟着刘备走,等到了当阳,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多。这样的行军速度非常慢,每天只能行走十余里。诸葛亮为此忧心忡忡,说:“应该赶快行军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拥有众多人口,但披甲者少,如果曹操的兵来到跟前,用什么办法抵抗他?”刘备以人口是根本,不忍心抛弃为理由,继续带着民众南行。曹操认为,江陵城里的军用物资一定很充实,刘备先占领,整个荆州肯定就会很难占领,于是轻装赶到襄阳。到了襄阳,听说刘备已经过去了,曹操便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赶上了刘备。

  刘备在长坂坡大败,不但丢失了这些民众,军队也损失惨重,成建制的部队大概只剩下关羽的船队了,这还是事前安排走的。荆州对于刘备的重要不言而喻,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有句话叫做兵贵神速,用周瑜的话说,刘备是天下枭雄,难道他不知道时间对于他抢占江陵有多么宝贵吗?带着这么多人慢腾腾的走,什么时候能够到达江陵?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带着这十万民众南撤呢?

  三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起因是汉末爆发的黄巾起义,有很多诸侯也都是成名于镇压黄巾军,像曹操、刘备、孙坚等等。这种反抗与镇压长时间造成的结果是,人口大量的消失。三国初期的诸侯混战,伴随着烧杀抢掠和人为屠城,这种人口急剧消失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以至于三国都有军队屯田的记录。《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给了他十个郡的封地,曹操只接受魏郡一个郡。许攸给曹操上书说,现在魏国虽然名义上有十个郡,还不如过去封给鲁王的一个曲阜人口多。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颁布过一个《修学令》,规定:“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还有不满五百户的县。同时还表明,不但人口少,还极不均匀。

  战乱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人口的恶性迁徙。如初平三年(公元192),王允、吕布等设计杀死了董卓,由于没有安抚董卓手下的将领,董卓旧部李傕等人合围长安城,反攻吕布。吕布兵败逃走,王允被杀。李傕等人抢掠长安城,“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赶走了吕布,这些人又相互攻杀起来。当时,长安周边的三辅之地还有十万户,由于他们相互纵兵抢掠,攻城掠镇,两年内几乎已经没有人了。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吃的,人都逃走了;二是留下来的也饿死了。像这种情况绝不仅仅是长安一地。汉献帝被李傕等人追赶着逃回洛阳,由于走的时候被董卓放了一把火,来到原来的宫殿,仍然还是断垣残壁,既没有吃的,也没有住的,百官们只能住在野草之中,原来的皇宫竟然荒凉到这种地步!正因为如此,曹操要迁都许县,汉献帝和百官竟然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占领一个地方要有人,有人耕种,这样才可以扩大赋税,有了人才可以扩大军队,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还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比如稍后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曹操想迁徙江滨郡县的人口,征求扬州别驾蒋济的意见,蒋济认为不可,曹操执意要行,结果是十几万民众都跑到江南去了。蒋济在劝谏曹操时,还提到过官渡之战前,曹操曾经迁徙过燕县、白马等地的人口。后来曹操和蒋济再议论此事,蒋济说,不迁徙就会“失去那些人民”,可见,如果得不到土地,得到人口也是不错的选择。

  刘备带着这十几万人,实际上就是为了得到这些人。或者说,这也是一种迁徙人口的行为。所以《三国志》在此用了一个“将”字。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曹操进攻荆州,刘备驻守樊城,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得到这个消息,曹操已经到达宛城。就这样,刘备带着樊城的民众向南撤走,一边走,一边不断有新的民众加入,等到了当阳,已经有十几万人。问题在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

  有人可能要说,曹操有屠城行为,这些人可能害怕曹操来了要屠城。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因为毕竟曹操有过这种劣迹。但问题在于,民众能先于刘备知道刘琮投降、曹操要来了吗?刘琮投降,这樊城已经是曹操的了,他还有必要对一个已经属于自己的城池全部屠杀吗?后面的事情是,曹操在当阳追上了这些人,“大获其人众辎重”,而并没有杀害!不久之后曹仁守樊城,关羽水淹七军,擒获大将于禁,樊城仍然没有易手,为什么?就是樊城仍然有民众在。这说明,樊城的这些民众大部分已经回去了。

  人们说到曹操和刘备,往往拿着这件事作比较,说曹操残忍,就说曹操徐州屠城;说刘备仁义,就说有十万民众自觉跟随。本文不否定这些都是事实,但刘备的仁义不表现在这件事情上,至少他开始的目的并不在此。否则,有两件事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一是,刘备驻军樊城不假,但樊城有刘表任命的地方官员,刘备要走自己走就是了,百姓是怎么知道的?二是,刘备说过,他不忍心抛弃百姓自己离去。但在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追上时,他只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跑了,这时候他的仁义哪儿去了?所以说,刘备开始的目的,或者说刘备“将众”南下,就是为了自己“济大事”。

  但民众为什么愿意跟随着刘备走呢?这就是刘备比曹操、刘表等人更仁义的地方。刘备在这件事的初衷上不一定表现的多么仁义,但刘备在荆州的所作所为却很得人心。曹操打败袁绍以后,自己率兵向南攻打刘备。刘备遣使者联络刘表,想前来依附,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给了他最高的礼节待遇。刘表还给刘备增加了军队,让他驻守在新野。刘备懂得,无论是什么时候,人都是根本,因此,他一定是像在刘璋手下那样,“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这就使得荆州豪杰归刘备者“日益多”。这也因此引起了刘表的疑心,暗暗地防备着他。这才是刘备的仁义之处,也才是民众愿意跟随他走的原因所在。当然了,领着这么大群人,每天只走十几里,知道走得慢还继续带着,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刘备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错了。

  总体上评价刘备,可以算作是仁义之主。在那个时代,能够认识到以人为本,并“厚树恩德”,却也是难能可贵。就这一点,三国诸侯还真的难有人和他相比。但事物的复杂性并不仅仅表现为非黑即白,是刘备要带着人走,他要给曹操留下一片空白之地,只不过,人们愿意跟着刘备走罢了。

  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人物评价: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朱敬则:“蜀先主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远窜荆蛮,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刘璋之政衰。国小人夷,风颓俗陋。”

  何去非:“方其豪杰并起,而备已与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吕布夺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夺之,晚得荆州而孙权夺之。备将兴复刘氏之大业,其志未尝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无以暂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孙权之兵轧之也。”

  杨璟:“昔据蜀最盛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官守,训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

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