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唐朝和亲公主的下场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唐朝时期的和亲公主下场大多凄凉,真是可怜生在帝王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唐朝和亲公主的下场,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唐朝和亲公主的下场:

  基本上,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和亲公主,和亲是一项久远的政策.而其中,尤以汉唐和亲最为有名。汉朝首创和亲概念,而唐朝和亲更加广泛,两者不同的是,汉朝和亲者,为宗室罪臣之女,宫女,使女,几乎没有真正公主;而唐朝则基本是真正公主与宗室之女.汉朝和亲的即使是宫女和使女,大都会被立为后,甚至大儿子继承了本国王位,小儿子还可以到别国即位;而唐朝和亲公主被处死的,烧死的,被强奸的,被抢劫的,被贬为奴隶的都有。

  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就是两位非常悲情的唐朝和亲公主。静乐公主,独孤氏。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女。天宝四年三月封为静乐公主出嫁契丹可汗李怀节。宜芳公主,杨氏,卫国公主之女,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女。天宝四年三月封为公主,出嫁奚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的和亲队伍路过虚池驿时,公主悲伤难抑,在驿馆的屏风上提写了一首诗:“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公主要远离自己亲爱的故土,尽管有一万个舍不得,可不敢说个不字。尤其是宜芳公主索要嫁的人是奚族的首领,这是一个非常野蛮的民族,和唐朝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公主嫁过去,生活堪忧。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宜芳公主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可惜生错的时候,她母亲是唐中宗的女儿长宁公主,父亲是杨慎交。当时韦后祸乱,韦后、安乐公主被杀,长宁公主被逐出京城,昔日繁华如梦,女儿被皇帝看中,让她做了公主,充当了和亲的替死鬼。

  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所处的年代,大唐已经度过了最繁荣的鼎盛时期,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的那股劲已经消失殆尽,他正在一点一点败光自己继承和发展的盛世,贪图享乐,任用奸臣,这是世人的悲哀,也直接导致的两位公主的悲剧。两位公主嫁过去几个月后,安禄山为了以边境的战功邀宠,屡次主动侵犯契丹和奚的边境,契丹和奚怒而反叛,因此杀了两位公主。

  戎昱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是呀,把国家大事交给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身上,本身就是对这些女孩子的荼毒,老百姓盼的自然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犯大汉者,虽远必诛。”

  和亲的简介:

  和亲,是指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刘敬传》)。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不断向外扩地,骚扰汉边,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刘邦封韩王信于代,都马邑(今山西朔县),以防御匈奴的进攻。

  定义1:

  当时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定义2: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源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二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崔明德

  来源文章摘要:一、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评价标准对民族英雄的评价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但又有较大分歧的问题。之所以会有分歧,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对称作民族英雄的标准作明确的科学的规定。

  定义3:

  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和范氏两个贵族家族联合对付梁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周礼·秋官·象紧载:“掌蛮、夷、闽、貉、戎\认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愉说焉以和亲之

  源自: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民族研究>1995年,崔明德,林恩显。

  来源文章摘要: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崔明德,林恩显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但“和亲”之名及华夏与夷狄之间的政治婚姻却出现于先秦;如按历代史书所载实例划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五类,如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划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七类。

  定义4:

  其一西晋已经出现的把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视之为和亲的认识观念在隋唐时期已被深化与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逊与鲜卑乞伏炽磐之间的联姻称为“和亲”.鲜卑族的南凉主秃发乌孤派使者到鲜卑族的西秦主乞伏乾归处请求联姻称为“来结和亲”

  源自:论隋唐和亲的特点<天府新论>1995年,崔明德。

  来源文章摘要:论隋唐和亲的特点崔明德和亲亦称“和蕃”,自汉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也作过客观或比较客观的叙述和精湛的分析。

11486